外痔初期可通過調整飲食、溫水坐浴、局部用藥、保持清潔、適度運動等方式治療。外痔通常由久坐久站、排便用力、妊娠壓迫、長期便秘或腹瀉等因素引起。
增加膳食纖維攝入有助于軟化糞便,減少排便時對痔瘡的刺激。建議每日食用西藍花、燕麥、火龍果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同時保證充足飲水。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和酒精攝入,以防加重肛門充血。
每日2-3次溫水坐浴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緩解腫脹疼痛。水溫控制在40℃左右,每次持續(xù)10-15分鐘。坐浴后可輕柔擦干肛門區(qū)域,保持干燥。該方法通過熱效應松弛肛門括約肌,減輕靜脈淤血。
遵醫(yī)囑使用痔瘡膏或栓劑可緩解初期癥狀。常見藥物包括復方角菜酸酯栓、馬應龍麝香痔瘡膏、普濟痔瘡栓等,含抗炎止血成分。使用前需清潔肛門,藥物應直接作用于痔核表面,避免過度摩擦。
排便后使用柔軟無香濕巾清潔,或溫水沖洗代替干紙擦拭。選擇透氣棉質內褲并每日更換,防止局部潮濕滋生細菌。避免使用堿性肥皂清洗肛周,以免破壞皮膚屏障加重不適。
每日進行提肛運動可增強盆底肌力量,改善靜脈回流。每組收縮肛門10-15秒后放松,重復10-15次。避免久坐超過1小時,每小時起身活動5分鐘。散步、游泳等低強度運動也有助于預防痔瘡進展。
外痔初期患者應建立規(guī)律排便習慣,避免如廁時久蹲或過度用力。若出現持續(xù)出血、劇烈疼痛或痔核脫出無法回納,需及時就醫(yī)。日常生活中注意勞逸結合,控制體重減輕腹壓,長期便秘者可考慮在醫(yī)生指導下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等緩瀉劑。治療期間觀察癥狀變化,一般2-4周可見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