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的癥狀主要有便血、肛門疼痛、肛門瘙癢、肛門脫出物、肛門潮濕等。痔瘡是肛門直腸底部及肛門黏膜的靜脈叢發(fā)生曲張而形成的一個或多個柔軟的靜脈團,可分為內痔、外痔和混合痔。
便血是痔瘡最常見的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排便時糞便表面附著鮮紅色血液,或便后滴血、噴射狀出血。出血量通常較少,但長期反復出血可能導致貧血。便血多由內痔引起,因排便時糞便摩擦痔核表面黏膜導致破損出血。若出血量大或持續(xù)時間長,建議及時就醫(yī)。
肛門疼痛多見于外痔或混合痔,表現(xiàn)為肛門周圍持續(xù)性鈍痛或排便時銳痛。疼痛可能由血栓性外痔、痔核嵌頓或感染引起。血栓性外痔會在肛門邊緣形成紫黑色硬結,觸痛明顯。痔核嵌頓則因脫出后無法回納導致血液循環(huán)障礙,需緊急處理。
肛門瘙癢多因痔核分泌物刺激肛周皮膚所致,常伴有肛門潮濕。長期瘙癢可能導致皮膚增厚、色素沉著或繼發(fā)濕疹。瘙癢癥狀在夜間可能加重,影響睡眠質量。保持肛周清潔干燥有助于緩解癥狀,但需避免過度搔抓。
肛門脫出物指排便時痔核從肛門脫出,初期可自行回納,后期需手動推回或持續(xù)脫出。脫出物多為柔軟團塊,表面可見黏膜。長期脫出可能導致黏膜糜爛、出血或感染。嚴重脫出可能影響日常生活,需考慮手術治療。
肛門潮濕因痔核分泌物增多或肛門閉合不全導致,常與肛門瘙癢并存。潮濕環(huán)境易滋生細菌,可能引發(fā)肛周皮炎或感染。分泌物多為黏液或少量糞水,可能污染內衣。改善排便習慣及保持局部清潔可減輕癥狀。
痔瘡患者應注意飲食調理,多攝入富含膳食纖維的蔬菜水果如西藍花、香蕉等,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每日保證充足水分攝入,養(yǎng)成定時排便習慣。避免久坐久站,可進行提肛運動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癥狀加重或持續(xù)不緩解時,應及時到肛腸科就診,在醫(yī)生指導下使用復方角菜酸酯栓、馬應龍麝香痔瘡膏、地奧司明片等藥物,必要時考慮吻合器痔上黏膜環(huán)切術或傳統(tǒng)外剝內扎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