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痢疾主要由志賀菌屬細菌引起,常見病原體包括痢疾志賀菌、福氏志賀菌、鮑氏志賀菌和宋內志賀菌。志賀菌通過糞-口途徑傳播,感染后主要侵襲結腸黏膜,導致腹痛、腹瀉、里急后重及黏液膿血便等典型癥狀。
痢疾志賀菌是志賀菌屬中毒力最強的血清型,可產生志賀毒素,導致腸黏膜上皮細胞壞死和潰瘍形成。感染后起病急驟,常伴有高熱、劇烈腹痛及大量膿血便,嚴重者可出現溶血性尿毒綜合征。該型在衛(wèi)生條件較差的地區(qū)易引起暴發(fā)流行,需通過糞便培養(yǎng)或核酸檢測確診。
福氏志賀菌在發(fā)展中國家較為常見,其毒力僅次于痢疾志賀菌。感染者多表現為中度發(fā)熱、水樣腹瀉逐漸轉為黏液膿血便,兒童患者可能出現熱性驚厥。該菌通過破壞腸上皮細胞屏障引發(fā)炎癥反應,抗生素治療可縮短病程并降低傳播風險。
鮑氏志賀菌引起的癥狀相對較輕,但仍會導致典型痢疾表現。該菌通過侵襲結腸黏膜固有層引發(fā)局部炎癥,較少引起全身并發(fā)癥。部分患者可能出現長達數周的慢性腹瀉,需與炎癥性腸病鑒別診斷。及時補液和針對性抗菌治療是關鍵。
宋內志賀菌在發(fā)達國家更為流行,致病力最弱但傳播性強。感染者常見低熱、輕度腹瀉伴少量黏液便,約半數患者無肉眼血便。該菌通過Ⅲ型分泌系統(tǒng)注入效應蛋白干擾宿主細胞功能,通常呈自限性經過,但免疫缺陷者需積極干預。
某些侵襲性大腸埃希菌、空腸彎曲菌等也可引起痢疾樣癥狀,需通過微生物學檢查鑒別。這些病原體產生的細胞毒素或侵襲素可造成類似志賀菌的病理改變,臨床表現與細菌性痢疾高度重疊,但治療用藥方案可能存在差異。
預防細菌性痢疾需注重飲食衛(wèi)生,避免飲用生水或未煮熟食物,接觸污染物后徹底洗手?;颊邞綦x至癥狀消失后48小時,排泄物需消毒處理。易感人群可考慮接種志賀菌疫苗,出現持續(xù)發(fā)熱、血便或脫水癥狀時應立即就醫(yī)?;謴推谝诉M食低渣飲食,適量補充益生菌幫助腸道菌群重建。
細菌性痢疾可通過抗菌藥物治療、補液支持、飲食調整、隔離消毒等方式治療。細菌性痢疾通常由志賀菌感染、衛(wèi)生條件差、免...
急性細菌性痢疾的癥狀表現主要包括腹痛腹瀉、里急后重、發(fā)熱畏寒、黏液膿血便。 1、腹痛腹瀉 早期表現為陣發(fā)性臍周或...
細菌性痢疾不屬于食物中毒,兩者分別由志賀菌和不同病原體引起,主要區(qū)別在于致病機制和傳播途徑。 1. 病原體差異 ...
細菌性痢疾與消化不良的區(qū)別主要體現在感染性腹瀉與非感染性胃腸功能紊亂,主要差異包括致病因素、典型癥狀、疾病進程、...
細菌性痢疾的檢查主要有糞便常規(guī)檢查、糞便培養(yǎng)、血常規(guī)、血清學檢查等。 1、糞便常規(guī)檢查 通過顯微鏡觀察糞便中是否...
小兒痢疾可通過飲食調理、補液治療、抗生素治療、微生態(tài)制劑等方式治療。小兒痢疾通常由細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蟲感染...
中毒性細菌性痢疾可通過補液治療、抗生素治療、對癥支持治療、重癥監(jiān)護等方式治療。中毒性細菌性痢疾通常由志賀菌感染、...
慢性細菌性痢疾可能引起直腸充血。直腸充血通常由炎癥刺激、黏膜損傷、血管擴張、感染加重等因素導致。 1. 炎癥刺激...
小兒腹瀉與細菌性痢疾的區(qū)別主要體現在致病原因、癥狀特征及嚴重程度。腹瀉可能由飲食不當、病毒感染等引起,而細菌性痢...
細菌性痢疾可通過補液治療、抗生素治療、腸道微生態(tài)調節(jié)、飲食調整等方式治療。細菌性痢疾通常由志賀菌感染、衛(wèi)生條件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