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的產(chǎn)生通常與慢性胃炎、幽門螺桿菌感染、長期使用質子泵抑制劑、遺傳因素以及膽汁反流等因素有關。胃息肉是胃黏膜表面突出的贅生物,多數(shù)無明顯癥狀,部分可能伴隨上腹隱痛、腹脹或消化道出血。
長期慢性炎癥刺激可導致胃黏膜上皮增生形成息肉。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胃酸分泌減少,黏膜修復能力下降,更易出現(xiàn)胃底腺息肉。此類息肉通常較小且為良性,但需定期胃鏡復查監(jiān)測變化。伴隨癥狀包括餐后飽脹、噯氣等,治療需根除幽門螺桿菌并服用鋁碳酸鎂咀嚼片、瑞巴派特片等黏膜保護劑。
幽門螺桿菌產(chǎn)生的氨和毒素會損傷胃黏膜屏障,引發(fā)炎癥反應并刺激息肉形成。感染相關息肉以增生性息肉多見,根除細菌后部分息肉可能消退。典型癥狀為中上腹灼痛、口臭,可通過碳13呼氣試驗確診。治療需采用四聯(lián)療法,常用藥物包括艾司奧美拉唑鎂腸溶片、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片、克拉霉素片和膠體果膠鉍膠囊。
質子泵抑制劑如奧美拉唑長期使用會導致胃酸分泌顯著減少,引起胃泌素水平升高,刺激胃底腺細胞增生形成息肉。這類息肉多位于胃體上部,停藥后可能縮小?;颊呖赡艹霈F(xiàn)反酸減輕但腹脹加重,建議定期評估用藥必要性,必要時聯(lián)用莫沙必利片改善胃腸動力。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遺傳性疾病可導致胃部多發(fā)息肉,此類息肉癌變風險較高?;颊叱0橛薪Y腸息肉,典型癥狀為便血、腹痛,基因檢測可確診。需每半年進行胃鏡和腸鏡監(jiān)測,發(fā)現(xiàn)癌變傾向時需行內鏡下黏膜切除術,必要時服用塞來昔布膠囊延緩息肉生長。
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胃會破壞胃黏膜屏障,引起化學性炎癥并誘發(fā)息肉。膽汁反流常見于胃大部切除術后患者,表現(xiàn)為口苦、嘔吐膽汁樣液體。治療需使用熊去氧膽酸膠囊改善膽汁代謝,聯(lián)合鋁鎂加混懸液中和膽鹽,嚴重者需行Roux-en-Y吻合術。
發(fā)現(xiàn)胃息肉后應戒煙限酒,避免腌制、燒烤等刺激性食物,增加新鮮蔬菜水果攝入。建議每6-12個月復查胃鏡,直徑超過1厘米的息肉或病理提示高級別上皮內瘤變者需及時內鏡下切除。日??蛇m量飲用溫蜂蜜水保護胃黏膜,但合并糖尿病患者需控制攝入量。保持規(guī)律作息與情緒穩(wěn)定有助于減少胃腸功能紊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