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的良性和惡性主要區(qū)別在于組織學特征、生長方式及轉移能力。良性胃腫瘤通常為胃息肉或平滑肌瘤,生長緩慢且不侵犯周圍組織;惡性胃癌多為腺癌,具有浸潤性生長和遠處轉移特性。臨床可通過胃鏡活檢、影像學檢查及病理分析明確性質。
良性胃腫瘤如胃底腺息肉或炎性息肉,細胞分化良好,結構與正常胃黏膜相似。惡性胃癌常見為腺癌,細胞異型性明顯,可見病理性核分裂象,病理檢查可發(fā)現印戒細胞或黏液腺癌等特殊類型。胃鏡活檢是鑒別核心手段,良性病變通常無需后續(xù)治療。
良性腫瘤多呈膨脹性生長,形成邊界清晰的腫塊,胃鏡下可見帶蒂或廣基隆起。惡性腫瘤呈浸潤性生長,邊緣不規(guī)則,易向胃壁深層侵犯,晚期可穿透漿膜層。超聲內鏡能清晰顯示腫瘤浸潤深度,T1期胃癌僅累及黏膜下層時仍有較高治愈概率。
良性腫瘤絕不發(fā)生轉移,術后復發(fā)概率極低。惡性腫瘤可通過淋巴轉移至胃周淋巴結,血行轉移至肝臟、肺臟,或種植轉移至腹膜。增強CT檢查可發(fā)現直徑超過5毫米的轉移灶,PET-CT對遠處轉移評估靈敏度超過90%。
良性腫瘤多無癥狀,偶有上腹隱痛或嘔血。惡性腫瘤早期可能僅表現為消化不良,進展期會出現持續(xù)性腹痛、體重驟降、黑便或嘔吐咖啡樣物。惡性貧血或左鎖骨上淋巴結腫大提示晚期胃癌可能。
良性腫瘤經內鏡下切除即可根治,五年生存率接近100%。惡性腫瘤需根據分期選擇治療方案,早期胃癌可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進展期需聯合手術、化療與靶向治療。III期胃癌五年生存率約為50%,IV期不足10%。
定期胃鏡檢查是發(fā)現早期胃癌的關鍵,尤其建議40歲以上、有幽門螺桿菌感染或胃癌家族史人群每1-2年篩查。日常需減少腌制食品攝入,戒煙限酒,出現持續(xù)上腹不適應及時完善胃蛋白酶原檢測。確診胃癌患者應遵醫(yī)囑進行規(guī)范化治療,營養(yǎng)支持可選用高蛋白易消化飲食配合腸內營養(yǎng)制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