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性血管炎是一種以皮膚風團樣皮疹伴血管炎癥為特征的疾病,通常表現為持續(xù)24小時以上的瘙癢性紅斑或紫癜樣皮損,可能伴隨發(fā)熱、關節(jié)痛等癥狀。蕁麻疹性血管炎可能與免疫復合物沉積、感染、藥物過敏等因素有關,需通過皮膚活檢確診。
蕁麻疹性血管炎的典型皮損為邊界清晰的風團樣紅斑或紫癜樣斑塊,顏色從粉紅逐漸變?yōu)榘导t,按壓不褪色。皮損持續(xù)時間超過24小時,消退后可能遺留色素沉著或輕微脫屑。好發(fā)于四肢、軀干等部位,常伴有明顯瘙癢或灼熱感。
部分患者會出現低熱、乏力等全身癥狀,約半數病例伴隨關節(jié)腫痛,多見于膝關節(jié)和腕關節(jié)。少數患者可能出現腹痛、惡心等消化道癥狀,嚴重時可累及腎臟出現蛋白尿。這些癥狀提示系統性血管炎可能,需進一步檢查。
皮膚活檢可見真皮小血管周圍中性粒細胞浸潤、血管壁纖維素樣壞死及紅細胞外滲等血管炎改變。直接免疫熒光檢查顯示血管壁IgG、IgM或C3沉積。這些病理特征是與普通蕁麻疹鑒別的關鍵依據。
常見誘因包括鏈球菌感染、肝炎病毒感染等病原體刺激,青霉素等藥物過敏反應,以及系統性紅斑狼瘡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寒冷刺激、壓力等物理因素可能加重癥狀。部分病例無明顯誘因,屬于特發(fā)性血管炎。
急性期皮損反復發(fā)作可持續(xù)數周,慢性型病程超過6周且易復發(fā)。皮損消退后可能遺留網狀青斑樣改變。少數患者會發(fā)展為系統性血管炎,累及內臟器官。早期規(guī)范治療可改善預后,但需長期隨訪監(jiān)測臟器功能。
蕁麻疹性血管炎患者應避免搔抓皮損,穿著寬松棉質衣物減少摩擦。記錄可疑誘因如食物、藥物接觸史,急性期可冷敷緩解瘙癢。建議保持規(guī)律作息,避免過度疲勞,適度補充維生素C有助于血管修復。出現關節(jié)腫痛、尿液異常等癥狀時需及時復診評估病情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