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牙周炎可通過口腔清潔、飲食調整、藥物治療、物理治療、手術治療等方式緩解。牙周炎通常由牙菌斑堆積、激素變化、免疫力下降、口腔衛(wèi)生不良、遺傳等因素引起。
哺乳期牙周炎患者需加強口腔清潔,使用軟毛牙刷和含氟牙膏每日刷牙兩次,配合牙線或沖牙器清除牙縫中的食物殘渣。飯后用溫鹽水漱口有助于減少細菌滋生。避免使用刺激性漱口水,以免影響乳汁分泌。定期更換牙刷,保持刷頭干燥。
哺乳期應多攝入富含維生素C的柑橘類水果和深綠色蔬菜,幫助牙齦修復。增加優(yōu)質蛋白如魚肉、雞蛋的攝入,促進組織愈合。減少高糖食物和碳酸飲料,避免加重炎癥。保持充足水分攝入,有助于唾液分泌和口腔自潔。
哺乳期使用藥物需嚴格遵醫(yī)囑,可選用對哺乳影響較小的甲硝唑片、阿莫西林膠囊等抗生素控制感染。牙齦腫痛時可短期使用對乙酰氨基酚片緩解疼痛。局部可使用復方氯己定含漱液抑制菌斑。禁用四環(huán)素類可能影響胎兒牙齒發(fā)育的藥物。
牙周基礎治療包括超聲波潔治和齦下刮治,能有效去除牙結石和菌斑。激光治療可減少出血和疼痛,促進牙齦愈合。冷敷可緩解急性期腫脹,每次15-20分鐘。治療前需告知醫(yī)生哺乳情況,必要時暫停哺乳24小時。
重度牙周炎伴牙槽骨吸收時,可能需進行牙齦翻瓣術或引導組織再生術。哺乳期若非緊急情況建議延期手術,必須手術時應選擇局部麻醉,避免全身麻醉藥物通過乳汁影響嬰兒。術后需加強營養(yǎng)補充和傷口護理。
哺乳期牙周炎患者應保持規(guī)律作息,避免過度疲勞導致免疫力下降。哺乳前后注意洗手和清潔乳頭,防止口腔細菌傳播給嬰兒。定期進行口腔檢查,每3-6個月復查牙周狀況。出現(xiàn)牙齦出血、牙齒松動加重等情況需及時復診。治療期間可咨詢哺乳顧問,確保嬰兒喂養(yǎng)不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