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口不打破傷風疫苗可能導致破傷風感染,嚴重時可引發(fā)肌肉痙攣、呼吸困難甚至死亡。破傷風是由破傷風梭菌通過傷口侵入人體產生的毒素引起,該細菌常見于土壤、灰塵或動物糞便中。
破傷風梭菌產生的破傷風痙攣毒素會攻擊神經系統(tǒng),早期表現為咀嚼肌僵硬、吞咽困難,隨后出現頸部及背部肌肉強直。病情進展時可能出現角弓反張樣抽搐,輕微刺激如光線或聲響即可誘發(fā)全身痙攣。呼吸肌痙攣可導致窒息,是破傷風致死的主要原因。
未經免疫的傷口感染風險與傷口性質相關。深而窄的穿刺傷、被土壤污染的傷口、壞死組織較多的傷口更易形成厭氧環(huán)境,有利于破傷風梭菌繁殖。燒傷、凍傷、動物咬傷等特殊創(chuàng)傷也需警惕。新生兒通過臍帶感染可能發(fā)生新生兒破傷風,表現為吮乳困難與全身強直。
破傷風一旦發(fā)病無特效解毒藥物,治療以中和游離毒素、控制痙攣和維持生命體征為主。早期注射破傷風免疫球蛋白可中和未結合的毒素,但已與神經結合的毒素無法清除?;颊叱P柚匕Y監(jiān)護,使用鎮(zhèn)靜劑和肌松劑緩解痙攣,必要時氣管切開維持通氣。
預防破傷風最有效的方法是規(guī)范接種疫苗。我國免疫規(guī)劃要求兒童接種百白破疫苗,成人每10年加強接種。受傷后應根據傷口情況和免疫史決定是否需要補種疫苗或注射免疫球蛋白。清潔的淺表傷口且完成基礎免疫者通常無須額外處理,但高風險傷口即使完成免疫也建議加強接種。
保持傷口清潔是預防感染的重要措施。受傷后應立即用流動清水沖洗傷口,去除異物和壞死組織。避免使用泥土、香灰等不潔物質敷傷口。觀察傷口愈合情況,出現紅腫、滲液、疼痛加重等感染征象時及時就醫(yī)。日常勞作時建議穿戴防護用具減少創(chuàng)傷風險,特別是農業(yè)工作者和戶外活動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