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拉大便會出血可能與肛裂、腸息肉、細菌性痢疾、過敏性紫癜、腸套疊等原因有關,可通過調整飲食、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方式改善。建議家長及時帶孩子就醫(yī),明確病因后遵醫(yī)囑治療。
肛裂通常與排便困難、糞便干硬等因素有關,表現(xiàn)為排便時肛門疼痛、出血。家長需幫助孩子保持肛門清潔,遵醫(yī)囑使用紅霉素軟膏、復方角菜酸酯乳膏、硝酸甘油軟膏等藥物促進裂口愈合。日常增加膳食纖維和水分攝入,避免便秘。
腸息肉可能與慢性炎癥刺激或遺傳因素相關,常見癥狀為無痛性便血。確診需通過腸鏡檢查,較小息肉可在腸鏡下切除,較大息肉可能需要腹腔鏡手術。家長應注意觀察孩子排便情況,避免給孩子進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細菌性痢疾由志賀菌感染引起,除黏液膿血便外,還可能伴隨發(fā)熱、腹痛。需遵醫(yī)囑使用頭孢克肟顆粒、鹽酸小檗堿片、蒙脫石散等藥物治療。家長需做好孩子的餐具消毒,注意補充口服補液鹽防止脫水。
過敏性紫癜屬于血管炎性疾病,腸道受累時可出現(xiàn)腹痛和血便。治療需遵醫(yī)囑使用醋酸潑尼松片、維生素C片、氯雷他定糖漿等藥物。家長應記錄孩子飲食日記,避免接觸可能過敏的食物如海鮮、堅果等。
腸套疊多見于嬰幼兒,典型表現(xiàn)為果醬樣大便伴陣發(fā)性哭鬧。早期可通過空氣灌腸復位,嚴重者需手術處理。家長發(fā)現(xiàn)孩子異??摁[合并血便時須立即就醫(yī),拖延可能導致腸壞死等嚴重后果。
日常護理中,家長應培養(yǎng)孩子定時排便習慣,每日保證足量飲水和適量運動。飲食上增加西藍花、香蕉、燕麥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避免油炸食品。便后建議用溫水清洗肛門,保持局部干燥。若出血持續(xù)或伴隨發(fā)熱、精神萎靡等癥狀,須立即前往兒科或消化內科就診,必要時完善血常規(guī)、糞便常規(guī)、腹部超聲等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