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可通過疼痛部位、發(fā)作時間、伴隨癥狀等進行區(qū)分。胃潰瘍多見于中上腹或劍突下疼痛,餐后加重;十二指腸潰瘍多為饑餓痛或夜間痛,進食緩解。兩者均可能由幽門螺桿菌感染、藥物刺激等因素引起,但十二指腸潰瘍更易合并出血或穿孔。
胃潰瘍疼痛多位于中上腹部或劍突下,呈鈍痛或灼燒感,通常在進食后30-60分鐘出現,持續(xù)1-2小時逐漸緩解。部分患者伴有惡心、食欲減退,嚴重時可出現嘔血或黑便。胃潰瘍的發(fā)病與胃黏膜防御機制減弱相關,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酗酒或精神緊張可能誘發(fā)。胃鏡檢查是確診的主要手段,可觀察到圓形或橢圓形潰瘍灶,邊緣整齊,底部覆蓋白苔。
十二指腸潰瘍疼痛多位于中上腹偏右處,表現為饑餓痛、夜間痛或周期性疼痛,進食后常能緩解?;颊呖赡艹霈F反酸、噯氣,并發(fā)癥以出血和穿孔更為常見。十二指腸潰瘍與胃酸分泌過多關系密切,幽門螺桿菌感染率較高。胃鏡檢查可見球部前壁潰瘍,直徑一般小于1厘米,周圍黏膜充血水腫。部分患者需進行碳13呼氣試驗檢測幽門螺桿菌。
日常需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戒煙限酒,規(guī)律進食。胃潰瘍患者宜少食多餐,十二指腸潰瘍患者可適當增加餐間點心。兩種潰瘍均需遵醫(yī)囑使用奧美拉唑腸溶膠囊、鋁碳酸鎂咀嚼片、膠體果膠鉍膠囊等藥物,幽門螺桿菌陽性者需聯合抗生素治療。若出現劇烈腹痛、嘔血或便血需立即就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