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鼠疫無需“見鼠色變”防治有道
鼠疫的傳染源有哪些?
人間鼠疫的傳染源,一是染疫地動物;二是鼠疫病人。作為傳染病的染疫動物主要是嚙齒動物,如褐家鼠和黃胸鼠等,是家鼠鼠疫疫源地內(nèi),人間發(fā)生腺鼠疫流行的主要傳染源。
鼠疫病人特別是肺鼠疫患者,可通過飛沫向外排菌,引起肺鼠疫流行;腺鼠疫或其它型病人出現(xiàn)菌血癥時,也可通過媒介昆蟲的作用,成為腺鼠疫的傳染源。

鼠疫可通過哪些途徑傳播給人?
鼠疫菌可通過以下途徑傳播給人:
(1)媒介昆蟲:主要是通過染疫跳蚤的叮咬,其它吸血蟲媒,如硬蜱、臭蟲、虱子等,在自然條件下也可以攜帶鼠疫菌。
(2)直接接觸:人與感染鼠疫的動物(包括家畜)、媒介昆蟲、鼠疫患者及其尸體,帶菌分泌物和排泄物和排泄物直接接觸皆可引起感染。人們獵取或剝食旱獺是常見的直接接觸感染途徑之一。
(3)飛沫:續(xù)發(fā)或原發(fā)性肺鼠疫病人可以通過呼吸、談話、咳嗽、打噴嚏等借助飛沫經(jīng)呼吸道在人與人之間傳播鼠疫,并迅速造成肺鼠疫大流行;在剝制染疫動物過程中,由于飛沫四濺并可通過呼吸道引起直接感染。
鼠疫病主要臨床表現(xiàn)

鼠疫病的潛伏期一般為2至3天,曾接受預防注射者,則潛伏期延長至9至12天;機體抵抗力弱,而病菌毒力特強者,潛伏期可縮短至數(shù)小時。
臨床上主要有輕型、腺型、肺型及敗血型等類型,除輕型外,初期的全身中毒癥狀大致相似。
全身中毒癥狀:起病急,以畏寒或者寒戰(zhàn)發(fā)熱等開始,體溫迅速上升至39度至40度,頭痛及四肢疼痛劇烈,有時有惡心、嘔吐等,病人意識迅速模糊,表情驚惶,言語含糊,顏面和眼結膜極度充血,步態(tài)蹣跚如酒醉狀。此時病人極度衰竭,脈博與呼吸加速,脈律不規(guī)則,血壓下降,肝脾腫大。有時皮膚、粘膜出現(xiàn)瘀血或皮下出血,鼻出血、尿血、胃腸道出血等。
患了鼠疫病如何進行治療?
1、特效療法:應盡早開始、鏈霉素、四環(huán)素、氯霉素、磺胺嘧啶等均有良好療效;對嚴重病人聯(lián)合應用為宜。
2、一般療法:患者應嚴密隔離,絕對臥床休息,予以良好護理和易消化食物,供應充分體液。

接觸鼠疫病人的人員,可服藥預防。成人服四環(huán)素,每天3次,每次0.5g,連服7天?;前肥状?g,其后4至6小時服1g,連服5天。
接觸鼠疫病人后怎么辦?
3、局部治療:對腺鼠疫的淋巴結腫,急性期應盡量避免擠弄,可用熱敷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