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的病因主要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長期酗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黃曲霉毒素暴露等。肝癌是肝臟細胞異常增殖形成的惡性腫瘤,早期癥狀隱匿,多數(shù)患者確診時已進展至中晚期。
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是肝癌的主要病因之一。病毒通過血液或體液傳播,感染后可能發(fā)展為慢性肝炎,長期炎癥刺激導致肝細胞反復損傷和再生,增加基因突變風險。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需定期監(jiān)測肝功能、病毒載量和肝臟超聲,必要時遵醫(yī)囑使用恩替卡韋片、富馬酸替諾福韋二吡呋酯片等抗病毒藥物控制病情。
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同樣與肝癌發(fā)生密切相關。病毒主要通過血液傳播,感染初期癥狀輕微,但約半數(shù)患者會發(fā)展為慢性肝炎。持續(xù)的肝臟炎癥可導致肝纖維化和肝硬化,最終可能進展為肝癌。確診后應遵醫(yī)囑使用索磷布韋維帕他韋片、格卡瑞韋哌侖他韋片等直接抗病毒藥物進行規(guī)范治療。
長期過量飲酒會直接損傷肝細胞,導致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酒精代謝產物乙醛具有致癌性,可干擾DNA修復,促進肝細胞惡性轉化。每日飲酒量超過40克酒精且持續(xù)5年以上者風險顯著增加。戒酒是首要干預措施,同時需補充B族維生素和優(yōu)質蛋白改善營養(yǎng)狀態(tài)。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與肥胖、胰島素抵抗密切相關,肝細胞內脂肪過度堆積可引發(fā)慢性炎癥反應,部分患者會進展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肝纖維化??刂企w重、改善胰島素敏感性是關鍵,建議通過飲食調整和規(guī)律運動將BMI控制在18.5-23.9之間,必要時使用二甲雙胍緩釋片改善代謝異常。
黃曲霉毒素是黃曲霉菌產生的強致癌物,常見于霉變的花生、玉米等谷物中。該毒素可誘導肝細胞DNA突變,尤其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存在協(xié)同致癌作用。日常生活中需避免食用霉變食物,儲存糧食保持干燥通風。高危職業(yè)暴露人群應做好防護并定期體檢。
預防肝癌需從病因入手,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應規(guī)范抗病毒治療,酗酒者需戒酒,肥胖人群要控制體重。建議35歲以上高危人群每6個月進行一次肝臟超聲和甲胎蛋白檢測。日常飲食注意新鮮衛(wèi)生,適量攝入西藍花、胡蘿卜等富含抗氧化物質的蔬菜,避免腌制、熏烤食品。保持規(guī)律作息和適度運動有助于維持肝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