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尿管拔出后排不出尿可通過調整體位、熱敷下腹部、聽流水聲刺激排尿、按摩會陰部、使用導尿術等方式處理。排尿困難可能與尿道痙攣、膀胱收縮無力、尿道損傷、前列腺增生、神經源性膀胱等因素有關。
嘗試站立或坐位排尿,利用重力作用促進尿液排出。對于長期臥床者,可協(xié)助其保持半臥位,避免膀胱受壓。若存在腰椎疾病,需選擇疼痛較輕的姿勢。該方式適用于因體位不當導致的排尿困難,無須醫(yī)療干預。
用40℃左右熱毛巾敷于恥骨上方,每次15-20分鐘。熱刺激可緩解尿道平滑肌痙攣,促進膀胱局部血液循環(huán)。注意避免燙傷皮膚,糖尿病患者慎用。該方法對輕度尿道痙攣或術后膀胱麻痹有效。
通過播放流水聲或開啟水龍頭產生聽覺暗示,刺激大腦排尿反射弧。同時可配合輕叩擊恥骨上區(qū),頻率約100次/分鐘。適用于心理性排尿障礙或神經反射減弱者,但脊髓損傷患者效果有限。
清潔雙手后,用指腹環(huán)形按摩會陰交界處,壓力以患者能承受為度。按摩可放松盆底肌群,適用于產后或前列腺術后患者。注意手法輕柔,避免加重尿道水腫。合并急性泌尿系感染時禁用。
當上述方法無效且膀胱充盈明顯時,需由醫(yī)護人員實施無菌導尿。可選擇一次性導尿管或留置導尿,后者適用于神經源性膀胱患者。導尿可能與尿道狹窄、前列腺肥大等器質性疾病有關,表現為下腹膨隆、尿潴留等癥狀。
建議保持每日飲水量1500-2000毫升,避免攝入咖啡因及酒精??蛇M行凱格爾運動增強盆底肌力,排尿時集中注意力。若6小時內仍無法自行排尿或出現發(fā)熱、血尿等癥狀,需立即就醫(yī)排查尿道損傷、感染等并發(fā)癥。長期排尿困難者需完善尿流動力學檢查,明確病因后針對性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