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是一種危害公眾健康的疾病,它具有很強的傳染性,目前在臨床上沒有治療乙肝的特效藥,但是此病通過正規(guī)的治療后可以達到臨床上的治愈,專家提出,乙肝患者朋友在生活中注意好飲食有利于疾病的恢復,下面來介紹乙肝病飲食要堅持六個原則。
肝病飲食并無特殊,足夠的熱量、適量的蛋白,豐富而全面的維生素,適量的纖維素即可。在飲食上有太多的禁忌可導致營養(yǎng)失調,過多地依賴中藥補藥而忽視正常飲食則是舍本而求末之舉。
一、飲食結構要合理:
(1)保證充足的熱量供給,一般每日以8400~10500千焦(2000~2500千卡)比較適宜。
(2)碳水化合物,一般可占總熱能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過去采用的高糖飲食也要糾正,因為高糖飲食,尤其是過多的葡萄糖、果糖、蔗糖會影響病人食欲,加重胃腸脹氣,使體內脂肪貯存增加,易致肥胖和脂肪肝。碳水化合物供給主要應通過主食。
(3)為促進肝細胞的修復與再生、應增加蛋白質供給,一般應占總熱能的百分之十五,特別應保證一定數(shù)量優(yōu)質蛋白,如動物性蛋白質、豆制品等的供給。
(4)脂肪攝入一般可不加限制,因肝炎病人多有厭油及食欲不振等癥狀,通常情況下,不會出現(xiàn)脂肪攝入過多的問題。
(5)保證維生素供給。維生素B1、維生素B2、尼克酸等B族維生素以及維生素C,對于改善癥狀有重要作用??煽诜喾N維生素制劑。要多食蔬菜、水果,以補充足夠的維生素和纖維素,也有助于促進消化功能。
二、食量要恰當:肝病時消化功能減弱,食之過飽常導致消化不良,也加重肝臟負擔。所以有人提出吃飯八成飽最好。暴飲暴食對肝臟、對胃腸功能都不利。乙肝患者宜采用少量多餐。
三、炒菜宜清淡:少放油,少食油膩和油炸食品,少食生冷、刺激性食品。注意烹調方法,增進食物色、香、味、形,以促進食欲。忌油煎、炸等及強烈刺激性食品,限制肉湯、雞湯等含氮浸出物高的食品,以減輕肝臟負擔。
四、供給充足的液體:適當多飲果汁、米湯、蜂蜜水、西瓜汁等,可加速毒物排泄及保證肝臟正常代謝功能。
五、合理應用中藥補藥:輕中型肝炎患者不提倡用人參等補藥,正常飲食可以提供足夠的營養(yǎng)成分。重癥肝病、肝硬化病人在服用補藥時,最好征求中醫(yī)醫(yī)生的意見,辨證施治。盲目進食大量多種補藥,不一定有益。
六、失代償期肝硬化患者的飲食中的蛋白含量不宜過高:因為蛋白質易在腸道被細菌分解產生氨氣,而氨是導致肝昏迷的重要因素之一。急性肝炎或重癥肝炎恢復期的病人要低糖飲食。否則易發(fā)生脂肪肝。
綜上所述,得了肝病以后,飲食也沒有什么特殊的,患者朋友要注意好以上介紹的飲食禁忌,專家提醒,得了乙肝以后及時地去醫(yī)院治療,不要錯過治療時機,在治療的同時注意好以上飲食注意事項,這有利于疾病的恢復。
乙肝小三陽患者在沒有病毒復制活躍的情況下,一般可以母乳喂養(yǎng)。如果病毒復制活躍,通常不建議母乳喂養(yǎng)。乙肝小三陽可能與乙肝病毒感染、免疫功能異常等因素有關,建議患者及時就醫(yī)評估。 乙肝小三陽患者體內乙肝病毒載量較低且肝功能正常時,母乳中病毒含量極低,通過母乳傳播給嬰兒的概率很小。此時在嬰兒出生后及時接種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情況下,母乳喂養(yǎng)是相對安全的。哺乳期間需定期監(jiān)測母親肝功能及病毒載量,同時觀察嬰兒是否有異常反應。 當乙肝小三陽患者病毒載量較高或處于肝炎活動期時,母乳中可能存在較多病毒顆粒,可能增加母嬰傳播風險。此時應暫停母乳喂養(yǎng),改為人工喂養(yǎng)。母親需積極接受抗病毒治療,待病情穩(wěn)定后再評估是否恢復母乳喂養(yǎng)。 哺乳期間注意保持乳房清潔,避免乳頭皸裂出血。嬰兒應按計劃完成乙肝疫苗接種,并定期進行乙肝表面抗體檢測。
乙肝大三陽是指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和乙肝核心抗體三項陽性,小三陽是指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體和乙肝核心抗體三項陽性。 乙肝大三陽通常表示病毒復制活躍,傳染性較強,可能伴隨肝功能異常。小三陽則表示病毒復制減弱,傳染性較低,但仍有病毒存在。兩者均屬于慢性乙型肝炎的不同狀態(tài),需通過血液檢測區(qū)分。乙肝病毒感染可能與母嬰傳播、血液接觸或性接觸有關,常見癥狀包括乏力、食欲減退、肝區(qū)不適等。 日常應避免飲酒,保持規(guī)律作息,定期復查肝功能與病毒載量。
肝功能檢查和乙肝五項檢查可以檢查出乙肝。 肝功能檢查主要通過檢測轉氨酶、膽紅素、白蛋白等指標反映肝臟的代謝和合成功能,但不能直接診斷乙肝。乙肝五項檢查包括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體、乙肝e抗原、乙肝e抗體和乙肝核心抗體,能夠明確是否存在乙肝病毒感染以及感染狀態(tài)。乙肝表面抗原陽性提示乙肝病毒感染,結合其他指標可以判斷是急性感染、慢性感染還是既往感染。 日常建議定期體檢,發(fā)現(xiàn)異常及時就醫(yī),避免飲酒和濫用藥物,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乙肝大三陽和小三陽是乙肝病毒感染的兩種不同狀態(tài),主要區(qū)別在于乙肝病毒標志物的檢測結果不同。 乙肝大三陽通常指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和乙肝核心抗體三項陽性,表明病毒復制活躍,傳染性較強。乙肝小三陽則指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體和乙肝核心抗體三項陽性,通常表明病毒復制減弱,傳染性較低。兩者在臨床表現(xiàn)上可能相似,但大三陽患者肝功能損害和肝纖維化進展的風險相對更高。 乙肝大三陽和小三陽的治療方案也有所不同。大三陽患者可能需要更積極的抗病毒治療,如使用恩替卡韋片、富馬酸替諾福韋二吡呋酯片等藥物。小三陽患者若肝功能正常且病毒載量低,可能暫時無須治療,但需定期監(jiān)測。無論大三陽還是小三陽,都應避免飲酒、熬夜等傷肝行為,保持規(guī)律作息和均衡飲食。
乙肝小三陽是指乙肝表面抗原陽性、乙肝e抗體陽性、乙肝核心抗體陽性,通常病毒復制不活躍,傳染性較弱。 乙肝小三陽患者多數(shù)無明顯癥狀,部分可能出現(xiàn)乏力、食欲減退、肝區(qū)不適等表現(xiàn)。肝功能檢查通常正?;蜉p度異常,乙肝病毒DNA載量較低。這類患者肝臟炎癥活動度較輕,肝纖維化進展緩慢,發(fā)生肝硬化或肝癌的概率相對較低。少數(shù)患者可能因免疫系統(tǒng)變化轉為乙肝大三陽,病毒復制活躍度增加,需密切監(jiān)測肝功能及病毒載量。 日常應避免飲酒、熬夜及濫用藥物,定期復查肝功能、乙肝病毒DNA和肝臟超聲。
乙肝母嬰阻斷應從懷孕初期開始,最晚不超過妊娠28周。乙肝病毒攜帶者或感染者應在懷孕前進行肝功能及病毒載量評估,并在醫(yī)生指導下制定阻斷方案。懷孕期間,孕婦需定期監(jiān)測肝功能及病毒載量,必要時在醫(yī)生指導下使用抗病毒藥物。分娩時,醫(yī)院應采取嚴格的預防措施,如剖宮產、避免產道損傷等,以降低母嬰傳播風險。新生兒出生后12小時內應接種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并按照免疫程序完成后續(xù)疫苗接種。產后,母親需繼續(xù)監(jiān)測肝功能及病毒載量,必要時繼續(xù)抗病毒治療。母乳喂養(yǎng)在母親病毒載量低且新生兒完成疫苗接種的情況下是安全的,但仍需在醫(yī)生指導下進行。整個過程中,孕婦和家屬應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積極配合醫(yī)生的治療和護理建議,確保母嬰健康。
乙肝e抗體陽性是一種常見的乙肝病毒感染標志物檢測結果,屬于正?,F(xiàn)象。乙肝e抗體陽性通常表示乙肝病毒復制活動減弱或停止,病毒處于低復制狀態(tài)或非活動期。這一結果常出現(xiàn)在乙肝病毒感染后恢復期或慢性乙肝患者經過治療后病情穩(wěn)定的情況下。乙肝e抗體陽性并不代表完全清除病毒,仍需定期監(jiān)測肝功能、乙肝病毒載量等指標,并結合臨床癥狀綜合評估病情。日常生活中,乙肝e抗體陽性者應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過度勞累,飲食上以清淡、易消化為主,限制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攝入,同時戒煙戒酒,適當進行有氧運動,如散步、游泳等,有助于增強免疫力,促進肝功能恢復。定期復查乙肝病毒標志物、肝功能、肝臟超聲等檢查,及時發(fā)現(xiàn)病情變化,必要時在醫(yī)生指導下進行抗病毒治療。
乙肝病毒量檢查的頻率應根據(jù)患者的病情和治療階段來確定。對于未接受抗病毒治療的患者,建議每3-6個月進行一次乙肝病毒量檢查,以監(jiān)測病毒的活躍程度。對于正在接受抗病毒治療的患者,通常在治療初期需要更頻繁的檢查,如每3個月一次,以評估治療效果和調整治療方案。治療穩(wěn)定后,檢查頻率可逐漸降低至每6個月一次。對于肝硬化或肝癌高風險患者,可能需要更頻繁的檢查,以早期發(fā)現(xiàn)病情變化。定期檢查有助于及時了解病情進展,調整治療策略,降低并發(fā)癥風險。同時,患者應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如避免飲酒、均衡飲食、適量運動,以輔助控制病情。
接種乙肝疫苗期間一般可以懷孕,但建議提前咨詢醫(yī)生評估個體情況。 乙肝疫苗屬于滅活疫苗,不含活病毒成分,理論上對妊娠無明確不良影響。接種后產生的抗體可通過胎盤傳遞給胎兒,有助于新生兒早期免疫保護?,F(xiàn)有研究未發(fā)現(xiàn)乙肝疫苗接種與胎兒畸形、流產等不良妊娠結局存在直接關聯(lián)。部分女性接種后可能出現(xiàn)短暫低熱或注射部位紅腫,通常無需特殊處理。 對于正在接受乙肝疫苗全程接種的女性,若發(fā)現(xiàn)意外妊娠,通常無須終止接種程序。但若存在免疫功能異常、既往疫苗過敏史或妊娠期合并其他高危因素,需由醫(yī)生權衡利弊后調整接種方案。備孕期間完成全程接種可更有效降低母嬰傳播風險。 接種后建議保持規(guī)律作息,避免劇烈運動,出現(xiàn)持續(xù)發(fā)熱或不適及時就醫(yī)。
乙肝導致的肝衰竭生存時間差異較大,從數(shù)月至數(shù)年不等,主要取決于肝功能代償能力、并發(fā)癥控制情況及治療干預時機。 早期發(fā)現(xiàn)并及時接受規(guī)范治療的乙肝肝衰竭患者,通過抗病毒藥物如恩替卡韋片、富馬酸替諾福韋二吡呋酯片抑制病毒復制,配合人工肝支持系統(tǒng)清除毒素,部分患者肝功能可逐漸恢復,生存期可能延長至5年以上。這類患者需嚴格戒酒,避免使用肝毒性藥物,定期監(jiān)測乙肝病毒DNA載量和肝臟彈性檢測,同時補充足量優(yōu)質蛋白如乳清蛋白粉,預防低蛋白血癥引發(fā)的腹水。 若發(fā)展為晚期肝衰竭合并肝腎綜合征、肝性腦病或多器官功能衰竭,未能在72小時內獲得肝移植機會,生存時間可能縮短至1-3個月。此類患者常需持續(xù)輸注人血白蛋白維持血漿滲透壓,使用拉克替醇散降低血氨水平,但病情兇險且易發(fā)生消化道大出血等致命并發(fā)癥。對于符合米蘭標準的患者,活體肝移植可使5年生存率提升至60%,但需終身服用他克莫司膠囊等免疫抑制劑。 乙肝患者應每3個月復查肝功能、甲胎蛋白和肝臟超聲,出現(xiàn)乏力加重或黃疸加深時立即就醫(yī)。日常需保持充足睡眠,適量進食西藍花等十字花科蔬菜幫助肝臟解毒,避免腌制食品減輕氨負荷。接種甲肝疫苗和乙肝疫苗加強針可預防重疊感染,心理疏導有助于改善治療依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