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可通過催吐、補液、禁食、藥物治療、就醫(yī)治療等方式處理。食物中毒通常由細菌污染、毒素攝入、化學物質、寄生蟲感染、病毒侵襲等原因引起。
進食后2小時內出現嘔吐腹瀉等癥狀時,可用手指刺激舌根誘發(fā)嘔吐,減少毒素吸收。但意識模糊或誤服強酸強堿者禁止催吐,避免加重食管損傷。嘔吐后需用溫水漱口清除殘留胃液。
腹瀉嘔吐會導致水分電解質大量流失,需少量多次飲用淡鹽水或口服補液鹽。每公斤體重補充50-100毫升液體,優(yōu)先選擇含鈉鉀葡萄糖的補液溶液。避免一次性大量飲水刺激胃腸。
急性期應暫停固體食物攝入6-12小時,減輕胃腸負擔。癥狀緩解后從米湯、藕粉等流質飲食開始,逐步過渡到稀飯、面條等低脂低纖維食物。禁止食用乳制品、高糖及辛辣刺激食物。
細菌性食物中毒可遵醫(yī)囑使用蒙脫石散、鹽酸小檗堿片、諾氟沙星膠囊等藥物。蒙脫石散能吸附腸道毒素,鹽酸小檗堿片抑制細菌繁殖,諾氟沙星膠囊針對革蘭陰性菌感染。寄生蟲感染需用阿苯達唑片等驅蟲藥。
出現持續(xù)高熱、血便、意識障礙、尿量減少等癥狀時需立即就醫(yī)。重癥患者可能需靜脈補液、洗胃或抗生素治療。保留可疑食物樣本便于檢測病原體,群體中毒事件需上報疾控部門。
預防食物中毒需注意食材新鮮度,生熟食分開處理,肉類徹底加熱。夏季避免食用隔夜涼拌菜,貝類水產品應高溫烹煮。外出就餐選擇衛(wèi)生達標餐廳,出現癥狀后及時停止進食并保留食物樣本。日??蓚渲每诜a液鹽和胃腸調節(jié)藥物,但須在醫(yī)生指導下使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