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過敏腫脹可通過冷敷、外用藥物、口服藥物、避免接觸過敏原、就醫(yī)治療等方式緩解。臉過敏腫脹通常由接觸性皮炎、蕁麻疹、藥物過敏、食物過敏、日光性皮炎等原因引起。
使用干凈毛巾包裹冰塊或冷水浸濕毛巾后敷于面部,每次10-15分鐘,間隔1小時重復(fù)進行。冷敷能收縮毛細血管,減輕局部充血和腫脹,緩解灼熱感和瘙癢。注意避免凍傷皮膚,冷敷后及時擦干水分。
可遵醫(yī)囑使用丁酸氫化可的松乳膏、糠酸莫米松乳膏等糖皮質(zhì)激素藥膏,或爐甘石洗劑等抗炎止癢制劑。激素類藥膏每日1-2次薄涂于患處,連續(xù)使用不超過1周。爐甘石洗劑可每日多次搖勻后涂抹,使用前需清潔皮膚。
醫(yī)生可能開具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片等抗組胺藥物,嚴重時可短期服用潑尼松片等糖皮質(zhì)激素??菇M胺藥能阻斷過敏反應(yīng),緩解紅腫瘙癢。用藥期間避免駕駛或高空作業(yè),可能出現(xiàn)嗜睡等副作用。
立即停用可疑化妝品、藥物,遠離花粉、塵螨等環(huán)境致敏物,忌食海鮮、堅果等易致敏食物。記錄過敏發(fā)生前24小時接觸的物質(zhì),必要時進行斑貼試驗檢測過敏原。過敏期間選用無香料、無酒精的溫和護膚品。
若出現(xiàn)呼吸困難、喉頭水腫等全身癥狀,或腫脹持續(xù)48小時未緩解,需急診處理。醫(yī)生可能采用腎上腺素注射、靜脈激素等搶救措施。慢性過敏患者建議進行過敏原檢測和脫敏治療。
過敏期間保持皮膚清潔,使用37℃以下溫水洗臉,避免搔抓。飲食宜清淡,多攝入維生素C豐富的蔬果如獼猴桃、西藍花,限制辛辣刺激食物。選擇純棉衣物減少摩擦,室內(nèi)濕度維持在50%-60%。外出時做好物理防曬,暫停使用功效型護膚品。癥狀消退后2周內(nèi)仍要警惕復(fù)發(fā),建議隨身攜帶抗過敏藥物以備不時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