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體重不增加可能與喂養(yǎng)不足、消化吸收不良、代謝異常、慢性疾病、遺傳因素等原因有關。建議家長及時就醫(yī),明確病因后針對性干預。
母乳或配方奶攝入量未達到生長需求是常見原因。家長需觀察寶寶每日哺乳次數、單次哺乳時長及吞咽動作,必要時記錄奶量。若母乳不足可嘗試增加哺乳頻率或補充配方奶,6個月以上嬰兒需逐步添加富含鐵元素的輔食如強化鐵米粉。喂養(yǎng)時注意避免環(huán)境干擾,確保寶寶專注進食。
乳糖不耐受、牛奶蛋白過敏等可導致營養(yǎng)吸收障礙。表現為腹瀉、便血或反復濕疹,可通過水解蛋白配方奶粉或母乳母親飲食回避試驗判斷。先天性膽道閉鎖等疾病會引起脂肪瀉,需通過糞便還原糖檢測和超聲確診。此類情況需在醫(yī)生指導下使用胰酶腸溶膠囊或特殊醫(yī)學用途配方食品。
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退癥患兒會出現食欲差、便秘伴體重增長緩慢,通過新生兒篩查可早期發(fā)現,需終身服用左甲狀腺素鈉片。糖尿病患兒可能出現多飲多尿但體重下降,需檢測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遺傳代謝病如苯丙酮尿癥需限制特定氨基酸攝入并使用特殊配方奶粉。
反復呼吸道感染、先天性心臟病等消耗性疾病會增加能量需求。結核感染可能表現為長期低熱和盜汗,需進行PPD試驗和胸片檢查。慢性腎臟病會導致蛋白質流失,表現為眼瞼浮腫和尿液泡沫增多,需檢查尿微量白蛋白和腎功能。此類情況需治療原發(fā)病,同時配合營養(yǎng)師制定高熱量飲食方案。
家族性矮小或特發(fā)性生長遲緩可能表現為體重身高同步偏低,但需先排除病理性因素。小于胎齡兒可能持續(xù)生長緩慢至2-3歲,需定期監(jiān)測生長曲線。罕見基因綜合征如Prader-Willi綜合征會伴隨肌張力低下和食欲亢進,需通過基因檢測確診。建議家長保留完整的生長記錄供醫(yī)生評估。
家長應定期測量寶寶體重并繪制生長曲線圖,選擇固定時段使用同一體重秤測量。哺乳期母親需保證每日優(yōu)質蛋白和鈣質攝入,如雞蛋、瘦肉和乳制品。6月齡后逐步引入肉泥、肝泥等高鐵食物,避免果汁等低營養(yǎng)密度飲品。發(fā)現體重持續(xù)低于第3百分位或生長曲線突然下滑時,應盡早就診兒科或兒童保健科,必要時進行血常規(guī)、甲狀腺功能等基礎檢查。日常注意觀察寶寶精神狀態(tài)、睡眠質量和大小便情況,這些信息對醫(yī)生判斷有重要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