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原發(fā)性支氣管肺癌的簡稱。我國肺癌占男性常見惡性腫瘤的第四位,女性第五位。但在許多大城市如上海、北京、天津和工礦區(qū)如鞍山,已占常見惡性腫瘤的首位。支氣管肺癌外科護理該怎么做?
肺癌的治療原則以手術或爭取手術為主,徹底切除腫癌和胸腔內有可能轉移的淋巴結,盡可能保留有功能的正常組織,并且依據肺癌的不同期別,組織類型采用術前或術后放射治療,化學藥物治療和免疫治療的綜合治療,以期達到根治的目的。例如小細胞癌應先行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再行手術切除;非小細胞肺癌則應先行手術,術后輔以放射治療或化學治療。肺癌的術式有:局部切除(肺段或楔形切除)、肺葉切除和支氣管成形術(袖狀切除)、全肺切除術、姑息性切除。
(1)手術前準備:
①而心解釋,消除病人對手術的恐懼。
②做好術前教導,使病人掌握有效的咳嗽,練習在床上排尿,進行適當活動,以增強心肺功能。
③加強口腔衛(wèi)生,痰多者應用祛痰劑和抗生素。
④進高蛋白、多維生素飲食,注意水、電解質平衡。
(2)按全麻術后護理:密切觀察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的變化,預防及早期發(fā)現(xiàn)出血和休克。全肺切除及氣管成形術后24~48小時內需充分吸氧,氧流量4~6L/分。
(3)術后體位:一般術后需平臥6小時,待生命體征平穩(wěn)后改半坐臥位。氣管成形術為減輕氣管、支氣和的張力,促進吻合愈合,術畢以粗絲線作下頜、前胸皮膚縫合,需將枕墊高25~30。,頭部兩側用砂袋固定,特別防止麻醉蘇醒時因躁動損傷吻合口。
(4)保持呼吸道通暢:
①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預防肺不張和肺炎。
②麻醉清醒后,鼓勵行深呼吸、咳痰。
③術后由于創(chuàng)面大和胸腔引流管的刺激,病人疼痛較重,應按時為病人注射鎮(zhèn)痛劑。
④協(xié)助病人翻身,活動肢體,并按時扶病人坐起拍背。
⑤手術霧化吸入每日3次,并加入抗生素和糜蛋白酶稀釋痰液,預防感染。
⑥氣管成形術后用鼻導管吸痰時,應避免引起劇烈咳嗽,必要時行支氣管吸痰。
(5)胸腔閉式引流護理:肺切除術后常在肺上部和下部各置一引流管,上管以排氣為主,下管以排液為主,以加速肺的復張,消滅殘腔。術后連接下引流管于胸腔閉式引流瓶的長玻璃管,上管手術后第二天由醫(yī)師接負壓吸引,其壓力調節(jié)管應保持在水面下12~16cm。胸腔閉式引流插入水面2~3cm。注意事項:
①引流橡皮管不宜過長下垂成角,影響液體排出。
②引流不可抬高超過胸腔水平,使瓶內液體倒吸入胸腔內。
③避免引流管受壓或曲折,經常擠壓,防止引流管被血塊或纖維素堵塞。
④隨時觀察水柱波動情況,一般幅度為4~6cm;如無水柱,檢查引流裝置是否漏氣或引流管脫入胸壁;如水柱不波動,可能是引流管堵塞或扭曲;如水柱波動范圍過大,可能上呼吸道有阻塞;如水柱波動不大,過度升高,可能為肺不張,均應及時糾正。
⑤觀察引流液的性質及量,術后第1天不應超過500ml,術后第2、3天逐漸減少,如短時間內每小時超過100ml,且血色過深或伴有血塊,檢查引流液血色素超過5g百分之時,表明有內出血,需再次開胸止血。一般術后36~48小時,如肺已復張,滲液已趨停止,即可拔除引流管。
(6)術后飲食:麻醉清醒后如無惡心,嘔吐,可進流質飲食,逐步恢復至正常飲食。氣管成形術后禁食,第2天開始進食。
(7)術后并發(fā)癥的觀察:肺癌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有肺不張及肺炎、張力性氣胸、支氣管胸膜瘺、肺水腫等。術后密切觀察病人有無呼吸困難,發(fā)熱等情況。較大范圍肺不張時,氣管及心臟向患側移位,張力性氣胸移向對側。支氣管胸膜瘺常發(fā)生于術后7天以后,病人有發(fā)熱、刺激性咳嗽、膿性痰。全肺切除術后靜脈輸液速度不宜過快,以每分鐘2ml為宜,以免引起肺水腫。
(8)發(fā)熱護理:發(fā)熱是肺癌的常見癥狀,應按發(fā)熱病人護理,及時更換汗?jié)竦囊路?,并注意保暖,預防感冒。晚期“癌性熱”需對癥處理。
肺結核與肺癌在CT影像上存在明顯區(qū)別。 肺結核的CT表現(xiàn)多為斑片狀、結節(jié)狀或空洞樣病灶,常見于肺上葉尖后段或下葉背段,病灶邊緣模糊,周圍可見衛(wèi)星灶,部分患者伴有鈣化或纖維條索影。肺癌的CT表現(xiàn)多為孤立性結節(jié)或腫塊,邊緣不規(guī)則或有毛刺,部分病灶可見分葉狀改變,增強掃描時病灶不均勻強化,可能伴有縱隔淋巴結腫大或胸膜凹陷征。肺結核病灶多呈現(xiàn)多發(fā)性、多形性特點,而肺癌病灶多為單發(fā)且形態(tài)相對固定。 肺結核患者應遵醫(yī)囑規(guī)范使用抗結核藥物,如異煙肼片、利福平膠囊、吡嗪酰胺片等,肺癌患者需根據病理類型選擇手術、放療或靶向治療。日常注意保持室內通風,避免吸煙及接觸粉塵,適當增加蛋白質和維生素攝入有助于肺部修復。
肺癌胸腔鏡手術中意外出血可通過電凝止血、縫合止血、中轉開胸等方式處理。 電凝止血適用于小血管出血或滲血,通過高頻電流使組織凝固達到止血目的,操作簡便且對周圍組織損傷小??p合止血適用于較大血管破裂或電凝效果不佳時,需使用可吸收縫線進行精準縫合,必要時可配合止血材料如明膠海綿輔助止血。當中等以上血管損傷或出血量較大難以控制時,需立即中轉開胸,在直視下徹底止血并處理損傷血管,同時補充血容量維持循環(huán)穩(wěn)定。意外出血可能與血管變異、粘連分離不當、器械操作失誤等因素有關,常伴隨血壓下降、心率增快、術野不清等癥狀。 術后需密切監(jiān)測生命體征,保持引流管通暢,避免劇烈咳嗽或活動,遵醫(yī)囑使用止血藥物如蛇毒血凝酶注射液、氨甲環(huán)酸氯化鈉注射液等。
肺癌中非小細胞肺癌通常可以手術治療,小細胞肺癌一般不建議手術。 非小細胞肺癌包括腺癌、鱗癌和大細胞癌等類型,早期患者腫瘤局限在肺部且未發(fā)生遠處轉移時,手術切除是主要治療方式。腫瘤直徑較小且未侵犯胸膜或主支氣管的患者,術后恢復較好。未出現(xiàn)縱隔淋巴結轉移的周圍型肺癌也適合手術干預,這類患者五年生存率相對較高。 小細胞肺癌惡性程度高且生長迅速,確診時多已發(fā)生廣泛轉移,手術難以徹底清除病灶。對化療和放療敏感的小細胞肺癌患者,通常采用放化療聯(lián)合治療。極少數局限期小細胞肺癌在全面評估后可能考慮手術,但需要結合術后輔助治療。 確診肺癌后應及時就醫(yī),醫(yī)生會根據病理類型和分期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術后需定期復查并配合后續(xù)治療。
肺癌的手術治療通常是有效的治療方式,尤其對于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 肺癌手術治療主要適用于腫瘤局限在肺部且未發(fā)生遠處轉移的患者,通過切除腫瘤組織可達到根治效果。常見術式包括肺葉切除術、袖狀肺葉切除術等,其中胸腔鏡微創(chuàng)手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的優(yōu)勢。對于Ⅰ期至Ⅱ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手術聯(lián)合淋巴結清掃能顯著提高五年生存率。但手術需評估患者肺功能儲備,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心功能不全者可能無法耐受。術后可能出現(xiàn)胸腔積液、肺部感染等并發(fā)癥,需配合呼吸功能鍛煉。 建議術后患者保持均衡飲食,適當進行有氧運動,并定期復查胸部CT監(jiān)測復發(fā)情況。
抽完煙胸口隱隱作痛不一定是肺癌,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 胸口隱痛常見于吸煙后對呼吸道的刺激,如支氣管炎或胸膜炎。煙草中的有害物質可直接損傷氣道黏膜,引發(fā)局部炎癥反應,表現(xiàn)為胸悶、刺痛或灼燒感。長期吸煙者可能出現(xiàn)慢性支氣管炎,疼痛多伴隨咳嗽、咳痰等癥狀。部分人群因吸煙誘發(fā)冠狀動脈痙攣,也可能出現(xiàn)短暫的心前區(qū)不適。肺癌引起的胸痛通常為持續(xù)性鈍痛,多伴隨咯血、消瘦等表現(xiàn),早期肺癌較少以胸痛為首發(fā)癥狀。 少數情況下,吸煙相關的胸痛需警惕肺部腫瘤或心血管疾病。若疼痛反復發(fā)作、逐漸加重或伴隨呼吸困難、咯血等癥狀,可能提示肺組織實質性病變。長期大量吸煙者若出現(xiàn)不明原因胸痛,需考慮腫瘤壓迫或轉移的可能。 建議戒煙并觀察癥狀變化,若疼痛持續(xù)或加重應及時就診呼吸內科或胸外科檢查。
肺癌胸痛的特點多為持續(xù)性鈍痛或隱痛,可能隨呼吸、咳嗽加重。 肺癌引起的胸痛通常位于病變側胸部,疼痛性質以鈍痛、隱痛為主,部分患者描述為壓迫感或沉重感。這種疼痛具有持續(xù)性特征,可能影響夜間睡眠,且在深呼吸、咳嗽或體位改變時疼痛程度可能加劇。當腫瘤侵犯胸膜或胸壁時,疼痛可表現(xiàn)為尖銳刺痛,并可能固定于特定位置。部分患者會伴隨痰中帶血、不明原因消瘦或持續(xù)性咳嗽等癥狀。 建議出現(xiàn)不明原因胸痛者及時進行胸部CT檢查,避免吸煙并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肺癌胸痛嚴重可以遵醫(yī)囑使用鹽酸嗎啡緩釋片、硫酸嗎啡注射液、氨酚羥考酮片等藥物。 肺癌胸痛可能與腫瘤侵犯胸膜、肋骨轉移或胸腔積液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xiàn)為持續(xù)性鈍痛、深呼吸加重或夜間痛醒等癥狀。鹽酸嗎啡緩釋片屬于強效鎮(zhèn)痛藥,通過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tǒng)緩解中重度疼痛。硫酸嗎啡注射液適用于急性爆發(fā)痛的控制,起效較快但需專業(yè)醫(yī)護人員操作。氨酚羥考酮片為復合制劑,含羥考酮和對乙酰氨基酚,兼具中樞鎮(zhèn)痛與外周解熱作用。使用上述藥物需嚴格遵循腫瘤科醫(yī)生指導,避免自行調整劑量。 日??蓢L試調整體位減輕壓迫痛,保持環(huán)境安靜舒適,避免劇烈咳嗽或突然轉身。
肺癌引發(fā)大量胸水可通過胸腔穿刺引流、藥物灌注及原發(fā)病治療等方式干預。 肺癌導致的胸水屬于惡性胸腔積液,治療需兼顧緩解癥狀與控制腫瘤進展。胸腔穿刺引流是快速減輕呼吸困難的首選方法,通過置管持續(xù)排出積液。引流后可向胸腔內灌注順鉑注射液、博來霉素等化療藥物或重組人血管內皮抑制素注射液,以減少液體再生。針對肺癌原發(fā)病,需根據病理類型選擇靶向治療如吉非替尼片、奧希替尼片,或聯(lián)合放療控制病灶進展。大量胸水常伴隨氣促、胸痛,部分患者出現(xiàn)低蛋白血癥或消瘦。 治療期間應保持半臥位休息,限制鈉鹽攝入,定期復查胸部影像評估積液變化。
胸痛可能是肺癌的早期癥狀之一,但更多情況下與其他心肺或胃腸疾病相關。 肺癌早期可能因腫瘤壓迫胸膜或神經引發(fā)胸痛,通常表現(xiàn)為隱痛或鈍痛,活動后加重,伴隨咳嗽、痰中帶血等癥狀。但胸痛更常見于冠心病、肋軟骨炎、胃食管反流等疾病。冠心病胸痛多位于心前區(qū),呈壓榨感;肋軟骨炎疼痛局限且按壓加重;胃食管反流常伴燒灼感,與進食相關。 若胸痛持續(xù)超過兩周,尤其伴有消瘦、咯血或吸煙史,需盡早就醫(yī)排查肺癌。日常應避免吸煙及二手煙,定期進行低劑量螺旋CT篩查高風險人群。
左胸左后背痛不一定是肺癌,可能與肌肉勞損、肋間神經痛、心血管疾病等因素有關。 左胸左后背痛常見于肌肉骨骼系統(tǒng)問題,如長期保持不良姿勢或過度勞累導致的肌肉勞損,表現(xiàn)為局部酸痛且活動時加重。肋間神經痛多由病毒感染或胸椎病變引起,疼痛呈帶狀分布且可能伴隨皮膚麻木感。心血管疾病如心絞痛也可能放射至左后背,常伴有胸悶、氣短等癥狀。肺癌引起的胸痛通常出現(xiàn)在中晚期,多伴隨咳嗽、咯血、消瘦等典型表現(xiàn),單純胸背痛而無其他癥狀時概率較低。 日常需避免劇烈運動或突然扭轉身體,疼痛時可嘗試熱敷緩解。若疼痛持續(xù)超過一周或出現(xiàn)呼吸困難、咳血等癥狀,建議立即到呼吸內科或胸外科就診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