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體瘤對于患者的危害是很大的,很多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頭痛,視力下降,有些還因為垂體分泌異常引起閉經,不孕不育等,所以大家在生活中應該預防這種疾病的發(fā)生,那么,垂體瘤有哪些表現呢,我們一起來看看下面的介紹吧。
垂體瘤的癥狀表現
1.內分泌異常癥群
垂體腺瘤的內分泌異常既可因腫瘤的直接分泌而引起,也可因腫瘤的占位效應而引起。絕大多數臨床顯性垂體腺癌都有分泌功能,這些腫瘤分泌一種或幾種激素,產生相應的激素過多癥群,稱為高分泌綜合征(hypersecretorysyndrome)。隨著瘤細胞的增殖,腫瘤的體積不斷增大,于是壓追正常垂體組織和(或)鄰近腦組織而產生相應的癥狀,稱為占位效應。較大的垂體腺癌壓迫正常垂體組織可引起垂體功能減退GH瘤、PRL瘤、ACTH瘤和TSH瘤在占位效應出現之前因腫瘤自身的分泌已可產生明顯的臨床癥狀,故繼發(fā)于占位效應的內分泌異常往往不甚明顯或被掩蓋。分泌功能不強的促性腺激素瘤和無功能垂體腺瘤常因占位效應而引起內分泌異常,并可作為病人的突出表現。腫瘤占位效應引起的垂體功能減退以促性腺激素不足引起的繼發(fā)性性腺功能減退癥狀出現最早,也最常見;其次為TSH不足引起的繼發(fā)性甲狀腺功能減退;ACTH不足引起的繼發(fā)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癥狀一般較輕,且較少見。
如腫瘤壓迫垂體柄而影響垂體門脈循環(huán),隨門脈血流進入垂體的下丘腦催乳素抑制因子(即多巴胺)減少,血PRL水平可升高,稱為垂體柄效應(stalkeffect)。此時影像學上有垂體腫瘤的證據,加之血PRI升高,有人將這種情況稱為假性PRL瘤(pseud-oprolactinoma)。假性PRL瘤血PRL水平一般不超過200ng/ml,借此可與真正的PRL瘤鑒別。手術標本的免疫細胞化學檢查可明確診斷。
2.腫瘤壓迫、侵蝕垂體周圍組織引起的癥群
(1)頭痛和顱壓增高癥狀:頭痛是垂體腺瘤的常見癥狀,多為持續(xù)性頭痛,可間歇性加重。一般呈脹痛頭痛部位多在兩顳部、額部,眶后或鼻根部。頭痛主要由于腫瘤在鞍內生長使鞍膈張力增高及周圍硬腦膜因腫瘤生長受到牽拉所致,一般不伴高顱壓。當腫瘤穿破鞍膈后,鞍內壓力降低,頭痛遂減輕甚至消失。如鞍膈孔較大,腫瘤易于生長到鞍膈以上,則頭痛可不顯著。腫瘤向上生長侵入下丘腦、第三腦室時可引起顱內壓升高,此時病者常有劇烈頭痛并伴嘔吐,眼底檢查可見視神經盤水腫。
(2)神經眼科表現:視交叉位于蝶鞍的上方,垂體腺瘤向鞍上發(fā)展可壓迫、侵蝕視交叉而產生視覺異常;腫瘤壓迫動眼神經可出現眼運動功能障礙,統(tǒng)稱神經眼科表現。
視力改變:兩顳側偏盲為垂體腺瘤最常見的視野改變,乃鼻側視網膜的神經纖維受損所致。大多數病人開始時僅兩側外上象限視覺障礙,以后右眼的視野缺損呈順鐘向發(fā)展,左眼則星逆鐘向發(fā)展,故視野缺損一般起于顳側上部1/4,依次向顳側下部1/4,鼻側下部1/4及鼻側上部1/4發(fā)展。當發(fā)展到顳側下部1/4而鼻側尚未受累時則形成兩顳側偏盲;當最后累及鼻側上部1/4時則成為全盲(很少見)。來受累視野部分的視力可正常,但如合并視神經萎縮則視力亦下降。視野缺損的發(fā)展一般是對稱的,但也可不對稱:有時一眼已全盲,另一眼的視野缺損尚不嚴重。兩顳側偏盲的表現是不能完成近距離的精細動作如穿針、剪指甲等,原因是雙鼻側視網膜的神經纖維損傷后在雙眼之間形成一個盲區(qū)。此外,病人還可出現暗點型視野缺損及同向偏盲。
眼運動功能障礙較視力改變少見,發(fā)生率百分之1~百分之4.6,乃垂體腺瘤側向生長侵犯海綿竇所致。動眼神經最易受累,引起動眼神經麻痹。麻痹一般是單側的、不完全的,重者可累及瞳孔,使受累側瞳孔縮小、光反射減退。滑車神經和外展神經受累較少見。有時三叉神經也可受累,產生三叉神經痛或引起三叉神經支配區(qū)域的感覺缺失。少數病人嗅神經亦受累而出現嗅覺減退甚至喪失。
(3)其他表現
下丘腦綜合征:腫瘤向上生長可影響下丘腦功能和結構,發(fā)生下丘腦綜合征,如尿崩癥、嗜睡、體溫調節(jié)紊亂等一系列癥狀。
海綿竇綜合征:眼球運動障礙和突眼是腫瘤向側方發(fā)展壓迫和侵入海綿竇的后果。可使第Ⅲ、Ⅳ和Ⅵ腦神經受損,產生相應癥狀。腫瘤向蝶鞍外側生長累及麥氏囊使第Ⅴ腦神經受損,引起繼發(fā)性三叉神經痛或面部麻木等功能障礙。
腦脊液鼻漏:少數患者腫瘤向下生長破壞鞍底及蝶竇,引起腦脊液鼻漏,還可并發(fā)腦膜炎,后果嚴重。
其他:部分患者尚可因嗅神經受損導致嗅覺喪失如腫瘤壓迫第三腦室,阻塞室間孔,則引起腦積水和顱內壓升高,頭痛加劇。腫瘤可偶爾擴展至額葉、顳葉引起癲癇樣抽搐、偏癱、錐體束征及精神癥狀。
以上是垂體瘤癥狀表現的介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垂體瘤開顱手術后視力模糊可能與術中視神經牽拉、術后水腫壓迫、血管痙攣或視路結構損傷有關,可通過神經營養(yǎng)藥物、脫水...
垂體瘤開顱手術一般需要3-6個月恢復,實際時間受到手術范圍、術后并發(fā)癥、個體差異、康復措施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1...
垂體瘤術后發(fā)燒可能是正常術后反應,也可能是感染等并發(fā)癥的表現。垂體瘤手術后出現發(fā)熱可能與手術創(chuàng)傷、顱內感染、腦脊...
垂體瘤多數屬于良性腫瘤,嚴重程度與腫瘤類型、大小及激素分泌情況有關,主要分為無功能型垂體瘤、泌乳素瘤、生長激素瘤...
垂體瘤術后可能出現腦脊液鼻漏、尿崩癥、垂體功能減退、視力障礙等并發(fā)癥,按發(fā)生概率及嚴重程度排序。 1、腦脊液鼻漏...
腦垂體瘤的病因可能由基因突變、下丘腦調控異常、內分泌激素刺激、外部環(huán)境因素等原因引起。 1、基因突變 部分腦垂體...
垂體瘤與腦鳴可能存在一定關聯。垂體瘤壓迫周圍神經或血管時可能引發(fā)腦鳴,但腦鳴更常見于耳部疾病、血管異常、神經系統(tǒng)...
垂體瘤通常不會遺傳,多數為散發(fā)性疾病。極少數家族性病例可能與多發(fā)性內分泌腺瘤病1型等遺傳綜合征相關。 1、散發(fā)性...
腦垂體瘤手術風險多數情況可控。手術風險主要與腫瘤大小、生長位置、手術方式、患者基礎疾病等因素有關。 1、腫瘤大小...
垂體瘤的危害主要包括激素分泌紊亂、視力視野缺損、顱內壓增高及垂體功能減退,嚴重時可導致器官功能障礙或永久性神經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