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尿管上段結石可通過藥物排石、體外沖擊波碎石、輸尿管鏡碎石取石術、經皮腎鏡取石術、開放手術等方式治療。輸尿管上段結石通常由代謝異常、尿路梗阻、感染、藥物因素、遺傳等因素引起,可能表現為腰痛、血尿、尿頻、尿急、惡心嘔吐等癥狀。
對于直徑小于6毫米的輸尿管上段結石,可遵醫(yī)囑使用藥物促進結石排出。常用藥物包括鹽酸坦索羅辛緩釋膠囊、琥珀酸索利那新片、雙氯芬酸鈉栓等。鹽酸坦索羅辛緩釋膠囊能松弛輸尿管平滑肌,琥珀酸索利那新片可緩解輸尿管痙攣,雙氯芬酸鈉栓有助于減輕結石移動引起的疼痛。用藥期間需多飲水,每日飲水量保持在2000-3000毫升,適當增加跳躍運動有助于結石排出。
適用于直徑6-20毫米的輸尿管上段結石,通過體外產生的沖擊波聚焦擊碎結石。該方法無需手術切口,但需在X線或超聲定位下進行。碎石后可能出現血尿、腎絞痛等不適,通常1-2天內緩解。術后需配合藥物排石治療,定期復查腹部平片或超聲觀察結石排出情況。肥胖患者、凝血功能障礙者及孕婦不宜采用此方法。
采用輸尿管硬鏡或軟鏡經尿道進入輸尿管,在直視下用激光或氣壓彈道碎石器械將結石粉碎后取出。適用于體外碎石失敗、結石嵌頓時間較長或合并輸尿管狹窄的病例。術前需進行尿培養(yǎng)排除感染,術后常規(guī)留置雙J管2-4周。該方法能直接清除結石,但對術者技術要求較高,可能發(fā)生輸尿管穿孔、感染等并發(fā)癥。
在超聲或X線引導下經皮膚穿刺建立通道,用腎鏡進入腎盂輸尿管連接部粉碎并取出結石。主要適用于大于20毫米的輸尿管上段結石或復雜性結石。術前需評估腎功能及凝血功能,術中可能需輸血,術后需密切監(jiān)測出血情況。該方法結石清除率較高,但創(chuàng)傷相對較大,恢復期需臥床休息1-2天。
僅適用于合并嚴重解剖異常、多次微創(chuàng)治療失敗或同時需處理其他泌尿系統(tǒng)疾病的特殊情況。常見術式包括輸尿管切開取石術、腎盂切開取石術等。開放手術創(chuàng)傷大、恢復慢,目前已被微創(chuàng)技術取代。術后需留置導尿管及傷口引流管,住院時間通常需7-10天,傷口完全愈合需2-3周。
輸尿管上段結石患者日常應保持每日2000-3000毫升飲水量,均勻分配在全天飲用。限制高草酸食物如菠菜、甜菜、巧克力的攝入,減少動物蛋白和鈉鹽的攝取。適當進行跳繩、爬樓梯等跳躍運動有助于小結石排出,但急性發(fā)作期需臥床休息。定期復查泌尿系統(tǒng)超聲監(jiān)測結石情況,出現發(fā)熱、持續(xù)腰痛或無尿等緊急情況需立即就醫(yī)。結石成分分析后可針對性地調整飲食結構,預防復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