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痙攣,又稱面肌抽搐。為一種半側面部不自主抽搐的病癥。起病多從眼輪匝肌開始,然后涉及整個面部。本病多在中年后發(fā)生,常見于女性。那么,面肌痙攣的治療方法有哪些呢?一起來了解。
面肌痙攣病的病因中醫(yī)講:一般是由于過度的疲勞、緊張、肝火旺盛、有內熱、外感風寒引起的。
西醫(yī)稱:血管壓迫面神經以后造成粘連,面神經缺血缺氧引起面神經痙攣。多數為陣發(fā)性半側面肌的不自主抽動,通常情況下,僅限于一側面部,因而又稱半面痙攣,偶可見于兩則。開始多起于眼輪匝肌,逐漸向面頰乃至整個半側面部發(fā)展,逆向發(fā)展的較少見。可因疲勞、緊張而加劇,尤以講話、微笑時明顯,嚴重時可呈痙攣狀態(tài)。多在中年起病,最小的年齡報道為兩歲。以往認為女性好發(fā)。
近幾年統(tǒng)計表明,發(fā)病與性別無關。發(fā)展到最后,少數病例可出現輕度的面癱。
你朋友如果確診是面肌痙攣最好不要針灸,因為此病本身就怕刺激,有時針灸反而會加重病情,有的人當時見效,日后復發(fā)起來反而會厲害。另外服用卡馬西平或苯妥英鈉這些抗鎮(zhèn)定抗癲癇藥物只控制,而且長期服用副作用也很大,依賴性也比較強??梢苑〣1B12但收效甚微。A型肉毒毒素也只控制,一般打一針最長能控制一年,或半年到三個月,長間注射會產生抗藥性,而且因A型肉毒毒素只麻痹面部的神經造成人為的面癱,所以當時打完面肌痙攣會控制。但長時間注射的病人或多或少都會有面癱的癥狀。外科手術治療此病要比上述兩種方法相對理想些,采納的患者也會多些。但復發(fā)率也很高。臨床上接觸的,最多有一個患者做過四次手術。
目前西藥治療不外乎上述這幾種方法。中醫(yī)治療國內目前也有很多家,大都是主要以口服中藥治療,但大多傳統(tǒng)口服藥物只是單純的通經活絡,祛風化於,只會見效,但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利用蜂療有一定療效,但治療過程較長,堅持下去,可望治愈。
藥物治療
除苯妥英鈉或卡馬西平等藥對一些輕型患者可能有效外,一般中樞鎮(zhèn)靜藥、抑制劑和激素等均無顯著療效。過去常用普魯卡因、無水酒精或5%酚甘油等做莖乳孔處注射,以造成一時性神經纖維壞死變性,減少異常興奮的傳導,一次注射量為0.3~0.5ml,以達以出現輕度面癱為度。劑量過大將產生永久性面癱,劑量過少3~5個月后仍要復發(fā)?,F已很少采用。
注射方法:患者側臥,常規(guī)碘酒酒精消毒患側耳下乳突周圍,于外耳道底軟骨與乳突前緣交界處,用20~21號針頭,接2ml注射器,針尖指向前內上方,與顱底水平線呈30度角,刺入3厘米即進入一凹陷內,先注射1%普魯卡因1ml,不撥出針頭,觀察1~2分鐘有無出現面癱,如出現面癱表示刺中神經干,然后接上有水酒精空針,注入0.3~0.5ml酒精或酚甘油,將發(fā)生明顯面癱而痙攣消失。經過半年后面癱多能逐漸恢復,約2/3的病人痙攣亦將復發(fā)。
射頻溫控熱凝療法
用射頻套管針依上法刺入莖乳孔內,利用電偶原理,通過射電使神經纖維間產生熱能,溫度在65~70℃,在面神經功能監(jiān)測儀監(jiān)護下,控制溫度使神經熱凝變性,以減少傳導異常沖動的神經纖維。術后同樣要發(fā)生面癱,在1~2年內的面癱逐漸恢復過程中又會舊病復發(fā),否則電熱過度,痙攣雖可長期不發(fā)作,但取而代之的是永久性面癱。
手術治療
1.面神經干壓榨和分支切斷術在局麻下,于莖乳孔下切口,找出神經主干,用血管鉗壓榨神經干,壓榨力量應適當控制,輕則將于短期內復發(fā),重則遺留永久性面癱。如將遠側分支找出,在電刺激下找出主要產生痙攣的責任神經支,進行選擇性切斷,效果雖較壓榨術好,但術后仍要發(fā)生輕度面癱,1~2年后亦有復發(fā)。
2.面神經減壓術即將面神經出顱之骨管磨開減壓,系1953年首先由Proud所采用。在局麻下鑿開乳突,用電鉆將面神經的水平垂直段骨管完全磨去,縱行切開神經鞘膜,使神經纖
面肌痙攣治療
維得以減壓。1972年Pulec認為,單純乳突內減壓范圍太小,應同時將內聽道頂部和迷路段全部磨開減壓。手術中也曾發(fā)現神經有病理改變如神經水腫、彌漫性肥厚和神經鞘纖維性收縮等與病因相矛盾的現象,但手術后確實有些病人得到治愈。1965年Cawthorne曾報告13例手術并未發(fā)現任何異常。減壓術較復雜,尤其全段減壓術不僅難度大,而且有一定危險。所謂療效是否因手術中創(chuàng)傷面神所致,并非減壓之效,也值得商榷。
3.面神經垂直段梳理術Scoville(1965年)依上法將垂直段面神經骨管磨開后,用纖刀將垂直段縱行剖開1cm,并在其間隔以硅膠薄膜,其目的是切斷交叉的神經纖維,以減少異常沖動傳導,缺點是很難確切地達到既不明顯面癱又不出現痙攣的程度。
4.面神經鋼絲絞扎術為作者設計,用直徑1mm鋼絲將面神經干絞扎,做永久性壓榨,絞扎程度可以隨意調整,方法簡便可靠,適用于年老體弱、不宜進行開顱探查者,更適用于一般基層醫(yī)療單位。
局麻,于耳垂后下,沿下頜角做弧形切口,分離腮腺后緣,找出面神經主干,取不銹鋼絲貫穿于乳突前方骨衣上,扭緊固定以作為支點,然后繞穿神經干絞扎之,一面絞扎一面觀察面肌活動,直到痙攣停止而呈輕度面癱為止。一般以眼裂閉不上達1~2mm為宜。鋼絲留置切口外,暫不剪斷,俟次晨觀察痙攣有無復發(fā),再做最后一次壓力調整,剪去多余的鋼絲,埋入皮下。術后如有復發(fā),可打開切口,找出鋼絲尾段現進行絞扎。如長期面癱不恢復,亦可進行鋼絲松解。本法的缺點是術后肯定要有3~6個月的面癱,復發(fā)率較高,達30%。
5.顱內顯微血管減壓術Jannetta于1966年倡用,是目前國際上神經外科常用的方法。
全麻,采用枕下或乙狀竇后徑路,切除枕骨做3×4cm骨窗,切開腦膜,進入橋小腦角,找出Ⅶ、Ⅷ顱神經,如發(fā)現有占位性病變或蛛網膜粘連即進行切除和分解,如有壓迫性血管,可在顯微鏡下利用顯微器械給以分離開,如果分不開,可用Silicone或Teflon片隔墊開,亦可用肌肉片填塞在血管與神經之間。這些血管多是小腦前下動脈絆,是腦干的主要供血者,手術中如有損傷出血或誘發(fā)血管痙攣或血栓形成,都將引起腦干缺血水腫,造成嚴重不良后果。即使內聽動脈痙攣或血栓形成,也可致全聾。臨床上觀察到,1/3的病人動脈穿行在Ⅶ、Ⅷ神經之間,或絆頂有內聽動脈支進入內聽道,進行血管減壓術操作都會遇到困難,或者根本不可能進行分離和墊隔,還有不少病人查不到可壓迫的血管,因此血管減壓術也無法應用。為此,作者設計出一套新的手術方法,叫顱內段面神經干梳理術,取得滿意效果。
6.顱內面神經干梳理術(神經縱行劈裂術)按血管減壓術操作,進入橋小腦角,找到Ⅶ、Ⅷ顱神經,游離出面神經干,于腦干根部與內聽道口之間,用纖刀順其長軸進行多層次劈開,按痙攣的程度確定劈開的層次,一般劈開10~20次,多者可劈開數十次,將原來壓迫的血管梳理后,恢復原位。經2~5年隨訪,手術有效率可提高到98%以上,而復發(fā)率減低到6%。本法主要優(yōu)點是適應癥比血管減壓術廣,復發(fā)率少而治愈率高,特別是減少了耳聾并發(fā)癥,現已取代了血管減壓術。其所以有效,可能是神經纖維梳理后,破壞了神經根區(qū)的異常電位蓄積,阻止了異常沖動的電位發(fā)放。
(1)暴露橋小腦角,(2)將動脈下壓,用尖刀貫穿面神經進行縱行梳理。1.小腦前下動脈穿行于第7、8顱神經間,2.小腦后下動脈與舌咽神經。
綜上所述,治療面肌痙攣的手術方法很多,各有利弊,臨床上應根據病人情況和醫(yī)療條件靈活選用。特發(fā)性面肌痙攣多見于40歲以上的成人,可能與動脈硬化、高血壓病變有關。如患者是30歲以下青年,常暗示腦小腦角、內聽道、膝狀節(jié)、中耳乳突或腮腺內存在著神經刺激性病變,如先天性膽脂瘤、血管瘤、聽神經瘤和蛛網膜囊腫等。痙攣是該病的一個危險信號。遇有此等情況,應及時進行神經系統(tǒng)全面檢查,必要時應進行顱腦CT或MRI檢查,絕大可觀察等待,以免貽誤治療。
顯微血管減壓術治療
1967年,美國Jennatta教授首創(chuàng)微血管減壓術治療面肌痙攣。具體方法是:在患側耳后鉆開1.5厘米直徑大小骨孔,在顯微鏡下暴露面神經根部,找到壓迫面神經根部的血管后將其游離,在血管與神經之間墊入Teflon棉團,在消除引起面肌痙攣的病因后面肌痙攣會立即或逐步停止。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國際上這種手術方法已成為治療面肌痙攣的首選方法,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已有近5萬名面肌痙攣患者接受了手術治療。治愈率在82%~95%間,復發(fā)率僅在5%左右。
手術方法
手術均在全身麻醉下進行。采用耳后發(fā)際內直切口,術中在顯微鏡下觀察橋小腦角區(qū)神經血管的解剖關系,仔細尋找壓迫面神經的血管袢,確認責任血管(即壓迫面神經致臨床癥狀的血管)后松解此處的蛛網膜小梁與神經、血管的粘連,確認血管與面神經根部之間充分游離后插入合適大小的Teflon墊片。如果術中發(fā)現明確責任血管,則對可能壓迫神經的血管進行處理,實行減壓術。
術前護理
1術前準備除神經外科術前常規(guī)準備外,還需做好電測聽、肌電圖和核磁血管造影(MRA)等檢查,認真評估面肌痙攣發(fā)生的頻率、強度和持續(xù)時間,為術后的護理觀察提供對比。
2心理護理HFS雖無生命危險,但不自主的面容嚴重妨礙患者的社交生活和心理健康,甚至對一些年輕患者的婚姻、就業(yè)等帶來不利影響。加上病程遷延,輾轉求醫(yī),經受了反復的藥物治療甚至肉毒素注射治療,使部分患者長期處于精神高度緊張和情緒煩躁狀態(tài),對手術效果存在疑慮,渴望訴說、被理解和關心。因此,患者入院后,我們在詳細了解病史的同時耐心聽取其傾訴,對患者所述痛苦及因疾病所引起的生活不順心給予理解、同情和安慰,并引導其宣泄。同時詳細解釋手術目的、方法、效果以及術后注意事項,使患者增強信心,處于治療的最佳狀態(tài)。
術后護理
1一般護理術后24h去枕平臥,軸線翻身,密切觀察有無活動性出血以及生命體征、瞳孔、肢體活動語言的改變,術后護士要詳細了解術中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有異常及時報告醫(yī)生,給予相應處理。術后24h持續(xù)低流量吸氧,以預防切口周圍腦組織水腫。注意有無腦干受損的癥狀,觀察有無劇烈頭痛、頻繁嘔吐、脈搏緩慢、血壓升高等顱內壓增高癥狀,警惕顱內繼發(fā)性出血的發(fā)生。術后24h禁食水,之后由流食過渡為易消化、高熱量、高維生素、高蛋白飲食。若出現短暫性面目麻木,食物不宜過硬、過冷或過熱,以免損傷口腔黏膜。
2手術后療效的觀察患者清醒后,及時評估面肌痙攣的頻率、強度及持續(xù)時間,并記錄面肌痙攣停止抽搐的時間。術后復查肌電圖、MRA,協(xié)助醫(yī)生判斷手術的療效。面肌痙攣嚴重的患者,術后即可見到患側眼裂較術前增大,此乃病因解除后原先緊張的面肌松弛所致,而非面神經損傷所致,是手術成功的第一征兆。但術后即刻無效并不意味著治療無效。MVD術雖然解除了血管壓迫,但面神經根髓鞘的再生修復和面神經運動核興奮性趨于平穩(wěn)需要一段時間來完成,術后療效的觀察應持續(xù)隨訪6個月以上。
中醫(yī)治療現代用針灸治療面肌痙攣的報道,至遲不晚于60年代中期。在1965年有人試用皮內針法獲效。70年代,又作了進一步探索,如采用深刺久留針法,只針健側不針患側的繆刺法等,我們使面部穴位用穴位注射于抽搐最明顯之處,亦有一定效果。但總的來說實踐還是較少,且以內部報道文章居多[2]。80年代以來,面肌痙攣的治療始得到針灸界較廣泛的重視,不僅僅是觀察例數大量增加,更重要的是對刺灸法的多方面探索,從而出現了一些比較獨特的刺法,如叢刺法,刺激面神經干法,淺刺皮部法及行氣法等等。當應用傳統(tǒng)的刺灸法難以取效時,選用上述刺法往往能奏效。
面肌痙攣
各種刺灸之法治療本病,有效率一般在80%左右。有人曾比較針灸行氣法與一般針灸法或其他中西醫(yī)藥療法,發(fā)現無論近遠期療效,均以行氣法為優(yōu)[2]。當然,需要指出的是,面肌痙攣是一種頑固且易復發(fā)的疾病,要求患者耐心治療,而醫(yī)者也應在一種方法未取效時,及時改用另一種穴位刺激法。
神經干刺法,(一)取穴。主穴:阿是穴。面部穴位配穴:合谷,眼輪匝肌痙攣加魚腰、四白,面肌痙攣加迎香、夾承漿。阿是穴位置:患側耳垂前耳輪切跡與耳垂根連線之中點,或乳突尖前緣下5毫米處。其下為面神經交義點最近處,約在下頜支后緣后約0.5厘米。(二)治法,每次僅取主穴和合谷穴,馀穴據癥酌選。先在阿是穴消毒并以2%普魯卡因局麻,取28號2.5~4厘米左右長的毫針(1~1.5寸)2根,分別刺人阿是穴和合谷。阿是穴要求刺中面神經干。當刺中時,患者有強烈的觸電感或耳深部疼痛,術者手中有軔性感。此時,將阿是穴和合谷穴接通電針儀,開始時電流不宜過大,頻率不限,以食、拇指出現規(guī)律性抽動為宜。當采用提插手法或電針刺激使面神經損傷后,表情肌可出現松弛(面癱)。其余配穴應使針下有酸脹或麻電感。每次針20~30分鐘,每隔5~7日針刺1次。一般針2~3次。如損傷淺表血管,針后可能出現腫脹,數日消退。針后如出現眩暈,嘔吐等并發(fā)癥,休息1~2小時即恢復。
穴位埋植,(一)取穴。主穴:阿是穴。阿是穴位置:為面肌痙攣之板機點。(二)治法,先將患側面部作常規(guī)消毒,然后用皮膚針輕輕叩打該側面部,自上至下,自左至右,反復仔細彈刺。當叩打至某部位,出現針尖一觸,立發(fā)痙攣現象時,即在該處埋撳針1支。3日后取掉所埋撳針,繼用前法,尋得阿是穴后再埋針。5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7天。
叢刺法,(一)取穴。主穴:阿是穴。配穴:四白、魚腰、攢竹、迎香、頰車。阿是穴位置:面部痙攣之起動點。(二)治法,主穴每次必取,用叢刺法。方法為取30~32號毫針(0.5~1.5寸長)15~30枚。淺刺入阿是穴,采取密集排針,或散刺(其間隔為0.5~1厘米寬),應使針尖的皮膚突起,形成一個小丘,并使針體懸吊而不下落。配穴則在面肌痙攣附近取2~3穴,亦宜淺刺。留針20~3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本法針刺時,患者有輕微痛感,部分病人針刺部位有微微發(fā)熱感,或皮膚充血發(fā)紅,均屬正常現象。
穴位注射,(一)取穴。主穴:翳風、頰車、太陽、地倉。配穴:瞳子髎、顴髎、合谷、陽陵泉、風池。(二)治法,藥液:混合注射液(苯巴比妥鈉加1%鹽酸普魯卡因注射液);32磷酸鉻鹽(放射性膠體)。每次選主穴1~2次,配穴1~2穴。上述藥液任選一種。第1組藥物,取苯巴比妥鈉注射劑0.1克加1%鹽酸普魯卡因1毫升混合后作穴位注射。第2組藥液,采用頭皮針頭注射,針頭插入穴位后,可上下緩緩提插,但不捻轉,待病人得氣后,將藥液緩緩注入,每穴注入0.1~0.2毫升(約含10~20微居里)的無菌膠體32磷酸鉻鹽溶液。第1組藥液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第2組藥液每周1次,連續(xù)2次為一療程,隔15天后再作另一療程。
體針,(一)取穴。主穴:夾承漿透承漿、承漿透地倉,地倉透迎香,顴髎(或太陽)透下關,四白(或攢竹)透睛明。配穴:風寒滯留:合谷透勞宮、太沖透涌泉;陰虛陽亢:復溜透跗陽,神闕。(二)治法,主穴均取,配穴據癥酌加。以28~30號毫針透刺,進針后捻轉1分鐘,留針1~2小時,每20分鐘行針1次;神闕用隔鹽灸3~5壯。隔日1次。5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5日。
溫針加拔罐,(一)取穴。主穴:地倉(或阿是穴)、后溪、四白。配穴:迎香、人中、承漿、頰車。阿是穴位置:面肌抽動起點(多在嘴角或上下唇的匯合點旁開2cm處)。(二)治法,用毫針以30度角從主穴地倉或阿是穴向迎香穴方向直透至患側內眼角,進針2.5~3.5寸;地倉向頰車方向透刺2~3寸;從地倉透人中,從地倉透承漿。后溪直刺1.5~2.5寸,最低斜刺透過3/4手掌部分。留針1.5~2小時,用衛(wèi)生香施灸針尾。取口徑為0.6~1寸的小玻璃火罐(或瓶)用水和成之面團并搓成面條轉在罐口,再以投火法,將火罐拔四白穴上,留罐20~30分鐘。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食療方藥
(1)龍眼肉粥:龍眼肉15g,紅棗3~5枚,粳米100g。煮粥熱食。功效養(yǎng)心補脾,安神除煩。龍眼肉是良好的養(yǎng)心補脾品,內含多種維生素和豐富的蛋白質,與紅棗、粳米同煮粥,起協(xié)同作用。此膳是我國民間用于養(yǎng)心益智、健脾補血的美味佳餐。適合于面瞤不止、心煩失眠、食少體倦等癥患者。
(2)天麻燉鴿肉:天麻10g,健康鴿子1只。共燉熟食用,每日1只。功效益氣補血,熄風解痙。方中鴿肉補肝腎,益氣血,天麻熄風解痙,合用治療血虛生風引起的面瞤
(3)苡米陳皮粥:薏苡仁50g,白芷9g,云茯苓20g,陳皮6g,,先煮薏苡仁為粥,后三味水煎去渣人薏米粥中三五沸即成。每日1劑,連服數日。功效健脾化濕,除痰通絡。適用于脾失健運,痰濕阻遏之面瞤、脘腹脹滿、食少納呆等癥。
(4)苡米扁豆粥:薏苡仁50g,炒扁豆15g,山楂lOg,紅糖、粳米適量。共加水煮粥。食前加紅糖,供早晚餐。功效健脾化濕,活血通絡。薏苡仁、扁豆治脾虛有濕,山楂活血化積;紅糖補血活絡。全方使脾得健運,痰化濕除,面部絡脈貫通。適于脾虛濕困,經絡受阻之證。
飲食注意事項,多食新鮮蔬菜,水果,粗糧,豆類,魚類。平時心情保持愉悅,輕松,勞逸適度,充足睡眠。減少外界刺激,如:電視、電腦、紫外線等。患者應注意勿用冷水洗臉,遇風、雨寒冷時,注意頭面部保暖。適當增加維生素B族的攝入。
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舌咽神經痛的手術風險一般較低,但需結合具體術式及患者個體情況評估。 三叉神經痛常見手術方式...
面肌痙攣和三叉神經痛是兩種不同的神經系統(tǒng)疾病,主要區(qū)別在于癥狀表現和受累神經。 面肌痙攣通常表現為單側面部肌肉不...
生姜不能治療面肌痙攣,僅可能緩解輕微癥狀。面肌痙攣通常由血管壓迫神經或神經系統(tǒng)病變引起,需專業(yè)醫(yī)療干預。 生姜含...
面肌痙攣術后頭疼可通過臥床休息、冷敷鎮(zhèn)痛、藥物干預、心理疏導、調整體位等方式緩解。面肌痙攣術后頭疼通常由手術創(chuàng)傷...
面肌痙攣術后還跳可能與手術效果未完全顯現、神經功能未完全恢復、術后瘢痕組織壓迫等因素有關。面肌痙攣通常表現為單側...
面肌痙攣患者一般可以吹風,但需避免冷風直吹面部。面肌痙攣可能與血管壓迫神經、精神緊張等因素有關,建議患者根據自身...
面肌痙攣可能會越來越嚴重,但具體發(fā)展情況因人而異。面肌痙攣是一種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的疾病,可能與血管壓迫神經、神...
面肌痙攣恢復時間通常為1-6個月,具體與病情嚴重程度、治療方式及個體差異有關。 面肌痙攣的恢復時間受多種因素影響...
臉部跳動可能是面肌痙攣,也可能是生理性肌肉顫動或其他神經系統(tǒng)疾病。面肌痙攣主要表現為單側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常從...
面肌痙攣治療常見的誤區(qū)包括忽視早期癥狀、盲目使用偏方、過度依賴藥物等。面肌痙攣可能與血管壓迫神經、外傷、腫瘤等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