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磁輻射包括自然輻射和人工輻射兩大類,具體涵蓋無線電波、微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γ射線等。
1、自然輻射:
自然輻射主要來源于宇宙射線和地球本身的放射性物質(zhì)。宇宙射線來自太陽和其他恒星,穿透大氣層后形成次級輻射。地球內(nèi)部的鈾、釷等放射性元素衰變時釋放γ射線。這類輻射通常劑量較低,但長期暴露在高海拔地區(qū)或特定地質(zhì)環(huán)境中可能需注意防護。
2、無線電波:
廣播、電視信號、手機通訊等使用的低頻電磁波屬于此類。基站、路由器等設備持續(xù)產(chǎn)生輻射,雖然強度微弱,但近距離長時間接觸可能影響敏感人群。建議將無線路由器遠離床頭,通話時使用耳機減少頭部直接接觸。
3、微波頻段:
微波爐、雷達系統(tǒng)使用的頻率較高電磁波。微波爐泄漏或工業(yè)設備故障時可能造成灼傷,合格家用設備通常有金屬屏蔽層。使用微波爐時應保持1米以上距離,定期檢查門封完整性。
4、光輻射:
包含紅外線、可見光到紫外線范圍。紫外線過度暴露會導致皮膚老化甚至癌變,焊接電弧光可能損傷角膜。戶外活動需涂抹SPF30+防曬霜,雪地或高原環(huán)境需佩戴防UV墨鏡。
5、電離輻射:
X射線、γ射線等高能輻射可破壞DNA結(jié)構(gòu),醫(yī)療CT檢查、腫瘤放療屬于可控應用。職業(yè)接觸者需穿戴鉛防護服,普通人群每年醫(yī)療輻射暴露應控制在5mSv以下,孕婦盡量避免相關(guān)檢查。
日常防護電磁輻射可采取多維度措施。飲食方面增加富含維生素C、E的果蔬如獼猴桃、杏仁,幫助抵抗氧化損傷;使用防藍光眼鏡減少屏幕輻射影響;臥室避免集中擺放電器,保持空氣流通降低靜電積累。適度運動如瑜伽或游泳能提升機體代謝能力,定期檢測家中電磁環(huán)境更有利于制定個性化防護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