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性膀胱炎可通過藥物治療、膀胱灌注、物理治療、手術治療及生活方式調整等方式根治。腺性膀胱炎是膀胱黏膜慢性炎癥性病變,主要表現(xiàn)為尿頻、尿急、下腹不適等癥狀,需根據(jù)病情嚴重程度選擇個體化治療方案。
輕中度腺性膀胱炎可遵醫(yī)囑使用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片、頭孢克肟分散片控制感染,配合黃酮哌酯片緩解膀胱刺激癥狀。若存在免疫異常,可短期使用潑尼松片抑制炎癥反應。藥物治療需持續(xù)1-3個月,用藥期間定期復查尿常規(guī)及膀胱鏡。
針對反復發(fā)作的病例,可采用膀胱灌注治療。常用灌注藥物包括透明質酸鈉溶液、肝素鈉溶液等黏膜保護劑,每周灌注1-2次,連續(xù)4-8周。灌注后需保留藥液15-30分鐘,治療期間避免劇烈運動。
體外短波、激光等物理療法可改善膀胱局部血液循環(huán),減輕黏膜水腫。物理治療需配合藥物使用,每次治療20-30分鐘,10-15次為1個療程。治療期間可能出現(xiàn)輕微尿灼熱感,通常1-2天后自行緩解。
對于膀胱黏膜廣泛增生、合并膀胱攣縮或藥物無效者,需行經(jīng)尿道膀胱黏膜電切術。術后留置導尿管3-5天,2周內避免騎跨動作。極少數(shù)病例需行膀胱擴大成形術,術后需長期隨訪膀胱功能。
每日飲水1500-2000毫升稀釋尿液,限制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飲品。保持會陰清潔,避免久坐憋尿??蛇m當食用蔓越莓、蒲公英等具有抗炎作用的食物,但需注意過敏反應。建議每周進行3-5次適度有氧運動。
腺性膀胱炎患者應建立排尿日記記錄癥狀變化,治療期間每月復查尿流動力學檢查。冬季注意腰腹部保暖,避免冷水刺激。若出現(xiàn)血尿、發(fā)熱等癥狀需立即就診。根治后仍需每半年進行膀胱鏡復查,預防復發(fā)需持續(xù)保持健康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