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現(xiàn)寶寶要吐奶時可通過輕拍背部、調整喂奶姿勢、控制喂奶量、喂奶后豎抱、及時清理口腔等方式處理。吐奶通常由胃腸發(fā)育不完善、喂養(yǎng)不當、胃食管反流、過敏反應、感染等因素引起。
將寶寶豎抱后用手掌呈空心狀輕拍其背部,從下往上重復進行,幫助排出胃內空氣。拍背力度需輕柔,避免用力過猛導致不適。若吐奶伴隨嗆咳,需立即將寶寶側臥防止誤吸。
喂奶時讓寶寶頭部略高于身體,呈30-45度傾斜角。母乳喂養(yǎng)需確保正確含接,奶瓶喂養(yǎng)要選擇合適流速的奶嘴。喂奶過程中避免過度搖晃或移動寶寶,喂完后保持姿勢10-15分鐘。
家長需遵循少量多次原則,新生兒單次奶量不超過90毫升,間隔2-3小時喂養(yǎng)。過度喂養(yǎng)會加重胃部負擔,可通過觀察寶寶停止吸吮動作、吐出奶嘴等信號判斷飽腹感。
每次喂奶后豎抱20-30分鐘,讓寶寶頭部靠在家長肩部,手掌支撐其頸背部。豎抱有助于重力作用促進胃排空,減少奶液反流。期間可配合背部輕拍,但避免擠壓寶寶腹部。
吐奶后立即用棉柔巾蘸溫水擦拭寶寶口周及頸部皺褶處,防止奶漬刺激皮膚。若鼻腔有奶液殘留,可用嬰兒專用吸鼻器輕柔吸出。清理時注意動作輕柔,避免引發(fā)再次嘔吐。
家長需注意區(qū)分生理性吐奶與病理性嘔吐,若寶寶吐奶呈噴射狀、伴有哭鬧不安、體重增長緩慢或嘔吐物帶血絲、膽汁等情況,應及時就醫(yī)排查胃食管反流病、牛奶蛋白過敏、幽門狹窄等疾病。日常建議選擇防脹氣奶瓶,喂奶后1小時內避免俯臥或劇烈活動,可通過腹部按摩促進胃腸蠕動。母乳媽媽需減少攝入易致敏食物,配方奶喂養(yǎng)可咨詢醫(yī)生是否需要更換水解蛋白奶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