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癌多見于絕經后女性、肥胖人群、長期無排卵者、糖尿病或高血壓患者以及有家族遺傳史者。子宮內膜癌是發(fā)生于子宮內膜的一組上皮性惡性腫瘤,發(fā)病與雌激素水平異常、代謝紊亂及基因突變等因素相關。
絕經后女性因卵巢功能衰退導致雌激素水平下降,但部分人群脂肪組織中仍可轉化生成雌激素。長期無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刺激可能引起子宮內膜增生甚至癌變。這類患者常表現為絕經后陰道不規(guī)則出血,需通過診刮或宮腔鏡活檢確診。臨床常用藥物包括醋酸甲羥孕酮片、左炔諾孕酮宮內緩釋系統(tǒng)等孕激素制劑。
脂肪組織中的芳香化酶可將雄激素轉化為雌激素,肥胖者體內雌激素水平持續(xù)升高。體重指數超過30的人群患病風險顯著增加,尤其腹型肥胖者更易出現胰島素抵抗。這類患者需控制體重至正常范圍,定期進行婦科超聲監(jiān)測內膜厚度,必要時采用二甲雙胍緩釋片改善胰島素敏感性。
多囊卵巢綜合征等排卵障礙疾病會導致孕激素分泌不足,子宮內膜長期受單一雌激素刺激。患者常見月經稀發(fā)或閉經,超聲顯示內膜增厚伴不均勻回聲。治療需周期性使用黃體酮膠囊調節(jié)月經,嚴重者可考慮促排卵或體外受精等輔助生殖技術。
2型糖尿病和高血壓患者常存在胰島素抵抗及慢性炎癥狀態(tài),高胰島素血癥會促進子宮內膜細胞增殖。這類患者需將血糖控制在空腹6.1mmol/L以下,血壓維持在140/90mmHg以內。臨床可聯(lián)合使用鹽酸吡格列酮片和厄貝沙坦片改善代謝異常。
林奇綜合征等遺傳性腫瘤綜合征攜帶者存在錯配修復基因缺陷,終身患癌風險達40-60%。建議有子宮內膜癌或結直腸癌家族史者進行基因檢測,確診后每半年接受經陰道超聲和子宮內膜活檢篩查,必要時可預防性切除子宮。
保持規(guī)律運動習慣有助于維持正常體重和內分泌平衡,建議進行每周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飲食上增加十字花科蔬菜和全谷物攝入,限制紅肉及加工食品。所有高危人群均應每年接受婦科檢查,出現異常陰道出血或排液時需及時就診。絕經后激素替代治療應在醫(yī)生指導下短期低劑量使用,并配合孕激素保護子宮內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