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口瘡可能導致寶寶出現輕微疼痛或不適感,但多數情況下疼痛感不明顯。鵝口瘡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病變,常見于嬰幼兒。
鵝口瘡初期通常表現為口腔黏膜上的白色斑塊,類似奶漬但不易擦除。此時寶寶可能僅有輕微異物感,進食或吮吸時偶有煩躁表現。隨著病情發(fā)展,若斑塊蔓延至舌根或咽喉部,可能因黏膜破損引發(fā)灼熱感,尤其在接觸酸性食物或過熱液體時疼痛感可能加重。部分寶寶會因不適減少進食量,但通常不會出現劇烈哭鬧等明顯疼痛反應。
當鵝口瘡合并繼發(fā)細菌感染時,口腔黏膜可能出現充血糜爛,此時疼痛感會顯著增強。寶寶可能出現拒食、流涎增多、夜間頻繁醒轉等癥狀。早產兒或免疫力低下患兒可能出現疼痛敏感性增高的情況,需警惕真菌血行播散風險。
保持口腔清潔是緩解不適的關鍵,哺乳前后可用溫水輕柔擦拭口腔。避免強行清除白膜造成黏膜損傷。母乳喂養(yǎng)的母親需同步治療乳頭真菌感染,奶瓶奶嘴應每日煮沸消毒。若寶寶持續(xù)拒食或伴隨發(fā)熱,應及時就醫(yī)評估是否需抗真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