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癌可能與遺傳因素、電離輻射暴露、碘攝入異常、激素水平紊亂、慢性甲狀腺疾病等因素有關。甲狀腺癌通常表現為頸部無痛性腫塊、聲音嘶啞、吞咽困難等癥狀,可通過手術切除、放射性碘治療、靶向藥物治療等方式干預。
部分甲狀腺癌綜合征如家族性髓樣癌、多發(fā)性內分泌腺瘤病2型等存在RET基因突變遺傳傾向。這類患者需定期進行甲狀腺超聲和降鈣素篩查,必要時可預防性切除甲狀腺。遺傳性甲狀腺癌通常發(fā)病年齡較輕,且可能合并其他內分泌腫瘤。
兒童時期頭頸部接受過量X線或核輻射暴露會顯著增加乳頭狀癌風險,輻射劑量與癌變概率呈正相關。日本原子彈爆炸幸存者研究顯示,20歲以下人群輻射暴露后甲狀腺癌發(fā)病率明顯升高。日常生活中應避免不必要的醫(yī)療輻射檢查,尤其是嬰幼兒頸部CT掃描。
長期碘缺乏地區(qū)濾泡狀癌發(fā)病率較高,而碘過量地區(qū)乳頭狀癌更常見。我國實行全民食鹽加碘后,濾泡狀癌比例從30%降至15%以下。建議普通人群每日碘攝入量控制在150微克左右,妊娠期需增加至250微克,避免自行服用含碘保健品。
雌激素可能促進甲狀腺癌細胞增殖,女性發(fā)病率是男性的3倍,妊娠期甲狀腺結節(jié)惡變風險增加。促甲狀腺激素長期刺激也與癌變相關,甲減患者應規(guī)范使用左甲狀腺素鈉片維持TSH在正常范圍。更年期女性激素替代治療需監(jiān)測甲狀腺功能。
橋本甲狀腺炎患者罹患淋巴瘤概率升高,甲狀腺腺瘤有10%惡變可能。對于持續(xù)增長的實性結節(jié)、伴鈣化或血流豐富的結節(jié)應提高警惕。慢性炎癥導致的細胞異常增生可能逐步發(fā)展為未分化癌,這類癌癥進展快預后差。
保持均衡飲食避免碘攝入異常,減少頸部輻射暴露機會,定期體檢篩查甲狀腺結節(jié)。發(fā)現頸部腫塊持續(xù)增大、聲音改變或呼吸困難時應及時就診,通過超聲引導下細針穿刺明確診斷。術后患者需終身服用左甲狀腺素鈉片替代治療,并每半年復查甲狀腺功能和頸部超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