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微淤青可通過冷敷、熱敷、藥物涂抹、抬高患處、適度按摩等方式加速消除。淤青通常由皮下毛細血管破裂導致血液滲出引起,多數情況下可自行恢復。
淤青出現24小時內可用冰袋或冷毛巾包裹后敷于患處,每次10-15分鐘,間隔1-2小時重復進行。低溫能促使血管收縮減少出血,緩解腫脹疼痛。注意避免冰塊直接接觸皮膚,防止凍傷。若皮膚有破損則不宜冷敷。
淤青形成24小時后可改用溫熱毛巾外敷,溫度控制在40℃左右,每日3-4次。熱力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加速淤血吸收。熱敷時可配合輕柔按壓,但力度不宜過大。糖尿病患者或感覺障礙者需謹慎控制溫度。
遵醫(yī)囑使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肝素鈉乳膏、三七傷藥片等藥物。多磺酸粘多糖乳膏能抑制血栓形成,肝素鈉乳膏可抗凝消腫,三七傷藥片有活血化瘀功效。涂抹前需清潔皮膚,藥物不可接觸眼睛或黏膜。過敏體質者應先小范圍試用。
四肢淤青時可墊高患肢超過心臟水平,利用重力作用減少局部血液淤積。如小腿淤青可平臥時將腿部墊高30厘米,每日保持2-3小時。同時避免患處劇烈活動或負重,防止二次損傷。長期臥床者需注意預防壓瘡。
淤青48小時后可沿周圍組織向心性輕柔按摩,每次5-10分鐘,每日2次。按摩能促進淋巴回流,但需避開淤青中心部位。凝血功能障礙或服用抗凝藥物者禁止按摩。若按摩后出現疼痛加劇需立即停止。
恢復期間應避免攝入酒精及抗凝藥物,可適量補充維生素C和維生素K幫助血管修復。保證每日飲水量1500-2000毫升,促進代謝廢物排出。若淤青持續(xù)擴大、伴隨劇烈疼痛或兩周未消退,需及時就醫(yī)排除骨折或凝血異常。日常活動中注意防護易碰撞部位,穿戴護具降低外傷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