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糖尿病的危險因素很多,如糖尿病家族史、不良的飲食習慣、體力活動減少、肥胖、大量飲酒、精神緊張等,都可能與糖尿病的發(fā)病有關,但總體來說糖尿病的病因主要是遺傳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這兩個。那么我們應該如何預防糖尿病呢?
糖尿病的預防小常識
1、減肥:哪怕您非常肥胖,而且不鍛煉,但只要體重減輕5%,患糖尿病的危險就會降低70%。
2、中年應關注血糖:血糖指數為100—125毫克/分升的人,10年內最易發(fā)生糖尿病。專家建議,45歲后、肥胖者、有糖尿病家族史以及高膽固醇和高血壓的人,應多關注血糖。
3、睡眠適當:眠經常不足6小時的人,糖尿病危險翻番;而睡眠超過8小時的人,糖尿病危險增加3倍。
4、吃肉先吃醋:吃大魚大肉等高熱量食物前喝兩勺食醋,可大大降低血糖水平。如不習慣喝醋,最好飯前吃點放醋的涼拌菜。
5、選擇高纖食物:標注高纖維標志的食物,能確保其中至少含有5克粗纖維,可降低乳腺癌、糖尿病、高血壓及中風危險。
6、深呼吸減壓:長期壓力會導致血糖升高。專家建議,做任何事情前最好都先做3次緩慢的深呼吸,以減小壓力。
7、避免獨居:獨居的人患糖尿病的風險比其他人高2.5倍。專家建議,即使獨居也應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8、少吃快餐、火腿:每周吃快餐2次以上,身體器官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一倍。每周吃5次以上火腿或香腸,糖尿病危險會增加43%,罪魁禍首是加工肉食中的添加劑。專家建議,應偶爾吃肉,多吃蔬菜。
9、預防感染:糖尿病患者抗感染力下降,易發(fā)生各種感染性并發(fā)癥,運動結束后要立即擦干汗液,更衣,保持皮膚清潔衛(wèi)生,避免發(fā)生感冒和皮膚感染。
10、注意運動時間:應選擇餐后進行(特別應用降糖藥物者)。盡量減少空腹運動,以免誘發(fā)低血糖(【低血糖】是指血糖水平低過2.8mmol/l的現象。此現象只能發(fā)生在服用某種藥丸或注射胰島素期間),應詳細向患者介紹低血糖反應時癥狀,如心慌,頭暈,出汗多等,運動時隨身攜帶糖果食品,以便低血糖反應時及時食用。
糖尿病日常如何護理?
要密切觀察血糖變化,了解病人有無感覺導常,注意檢查足部皮膚。有無咳嗽咳痰,有無腹痛及排尿導常。然后,患者要正確執(zhí)行醫(yī)囑,準時(餐前、餐中、餐后)準量給予口服降糖藥,并觀察藥物的作用與副作用。注射胰島素時劑型、劑量、時間要準確,注意輪換注射部位。觀察有無低血糖的表現。同時,糖友還要注意飲食護理。注意定時、定量、定餐、禁食各種甜食,遵守飲食規(guī)定。每周定期測量體重,了解飲食是否符合治療標準。
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室內通風,注意保暖,防止上呼吸道感染,做好基礎護理,保持口腔衛(wèi)生,堅持早晚刷牙,飯后漱口。保持皮膚及會陰清潔,避免皮膚感染。如有外傷或皮膚感染時,不可隨意用藥,尤其是刺激性大的藥物如碘酒。每天檢查足部一次,觀察皮膚顏色溫度以及足部神經感覺,足背的動脈搏動等情況。保持足部清潔,避免感染每天用中性肥皂和溫水清潔足部,水溫與體溫相近即可,腳趾縫之間要洗干凈,洗凈后應以清潔、柔軟的毛巾輕輕檫干;指甲不要剪的太短,應與腳趾齊平。
病人需知道早晨進行體育鍛煉時不宜空腹,防止發(fā)生低血糖?;颊邞撜J識低血糖反應的表現,如心慌,頭暈,出汗,面色蒼白,饑餓等。如發(fā)生上述現象應立即進食糖類食物或飲料,應該隨時攜帶糖果以備低血糖時用。確診為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時,按酮癥酸中毒護理常規(guī)護理。
糖尿病人通常不建議喝紅酒,血糖控制良好時可少量飲用。 紅酒含有酒精和糖分,可能影響血糖水平。酒精會抑制肝臟釋放葡萄糖,導致血糖下降,增加低血糖風險。同時酒精熱量較高,過量飲用可能影響體重控制。紅酒中的多酚類物質雖有一定抗氧化作用,但對血糖管理的益處有限。飲用紅酒可能干擾降糖藥物效果,特別是胰島素和磺脲類藥物。 血糖控制不佳、存在糖尿病并發(fā)癥或正在使用特定降糖藥物的患者應完全避免飲酒。飲酒可能加重神經病變、視網膜病變等糖尿病并發(fā)癥。酒精還會影響判斷力,可能導致忽視低血糖癥狀。合并高血壓、高脂血癥的糖尿病患者飲酒可能加重心血管負擔。 糖尿病患者應優(yōu)先選擇白開水、淡茶等無糖飲品,如需飲酒必須嚴格限制量并監(jiān)測血糖變化。
糖尿病小便有泡沫可能與血糖控制不佳、尿路感染、腎臟病變等因素有關。 血糖控制不佳時,尿液中葡萄糖含量升高,可能導致尿液表面張力改變而出現泡沫。尿路感染時,細菌代謝產物或膿性分泌物混入尿液也可能形成泡沫。腎臟病變如糖尿病腎病會導致尿蛋白排泄增加,形成蛋白尿,這種泡沫通常細小且不易消散,靜置后仍可見明顯泡沫層。部分患者可能伴隨尿頻、尿急、水腫等癥狀。 建議糖尿病患者定期監(jiān)測血糖和尿常規(guī),出現持續(xù)泡沫尿時應及時就醫(yī)檢查腎功能和尿微量白蛋白。日常需嚴格控制飲食,避免高糖高鹽食物,適當進行散步等低強度運動。
糖尿病人一般可以吃氨糖,但需在醫(yī)生指導下使用。 氨糖是氨基葡萄糖的簡稱,常用于骨關節(jié)炎的輔助治療。對于血糖控制穩(wěn)定的糖尿病患者,短期小劑量使用氨糖通常不會對血糖產生明顯影響。氨糖本身含糖量較低,每1000毫克氨糖中僅含約0.2克碳水化合物,對血糖影響較小。但部分氨糖制劑可能含有輔料如乳糖或淀粉,需注意查看藥品說明書。長期大劑量使用可能影響胰島素敏感性,需定期監(jiān)測血糖變化。 對于血糖控制不佳或存在嚴重并發(fā)癥的糖尿病患者,使用氨糖需謹慎。部分研究顯示高劑量氨糖可能干擾胰島素信號通路,導致血糖波動。合并腎功能不全者還需考慮氨糖代謝產物的排泄問題。不同氨糖制劑如硫酸氨基葡萄糖膠囊、鹽酸氨基葡萄糖片等輔料成分存在差異,需個體化評估。 糖尿病患者使用氨糖期間應加強血糖監(jiān)測,注意觀察有無多飲、多尿等血糖升高癥狀。建議優(yōu)先選擇不含糖輔料的氨糖制劑,避免與高糖食物同服。日常需保持規(guī)律運動與均衡飲食,嚴格控制每日總碳水化合物攝入量。
糖尿病人一般可以適量吃玉米面,但需注意食用量和搭配方式。 玉米面屬于粗糧,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和維生素B族,升糖指數相對較低,有助于延緩餐后血糖上升。玉米面中的膳食纖維可以增加飽腹感,減少其他高糖食物的攝入量,對血糖控制有一定幫助。將玉米面與蔬菜、優(yōu)質蛋白搭配食用,如玉米面窩頭配清炒青菜和瘦肉,能進一步降低餐后血糖波動。選擇未經過精細加工的玉米面,保留更多膳食纖維和營養(yǎng)成分,避免添加糖分的玉米面制品。 部分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人需謹慎食用玉米面,尤其是合并胃腸功能紊亂者可能出現腹脹等不適。玉米面仍含有一定量碳水化合物,過量食用可能導致血糖升高。對于糖尿病腎病等并發(fā)癥患者,需在醫(yī)生指導下調整玉米面攝入量。 糖尿病人食用玉米面時建議監(jiān)測餐后血糖,根據血糖反應調整飲食結構,同時保持規(guī)律運動和藥物治療。
糖尿病人一般可以少量食用阿膠糕,但需注意控制攝入量并監(jiān)測血糖反應。阿膠糕主要成分為阿膠、黑芝麻、核桃等,含糖量較高且可能添加冰糖或麥芽糖。 阿膠糕中阿膠具有補血滋陰功效,但輔料中的糖分可能導致血糖波動。部分無糖型阿膠糕使用代糖替代,對血糖影響較小,但仍需注意總熱量攝入。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穩(wěn)定,偶爾食用10-15克為宜,食用后需加強血糖監(jiān)測。合并高血脂或肥胖者應謹慎,阿膠糕中堅果成分含較高脂肪。 建議選擇無糖型阿膠糕作為替代,食用時間安排在兩餐之間,避免與主食同食。日常仍需以低糖飲食為主,保持規(guī)律用藥和血糖監(jiān)測。
糖尿病人一般是能吃白蘿卜的,適量食用有助于血糖控制。 白蘿卜屬于低升糖指數食物,每100克僅含6克碳水化合物,且富含膳食纖維和維生素C。膳食纖維可延緩糖分吸收,幫助穩(wěn)定餐后血糖波動。白蘿卜中的芥子油苷成分還具有抗氧化作用,可能改善胰島素敏感性。烹飪時建議選擇涼拌、清蒸等方式,避免高油高鹽的腌制或燉煮做法。合并胃腸病變者需注意生蘿卜可能刺激胃黏膜,可去皮煮熟后少量食用。 日??蓪滋}卜與優(yōu)質蛋白食物搭配,如清蒸蘿卜絲配魚肉,既能增加飽腹感又可平衡營養(yǎng)。需監(jiān)測個體血糖反應,若出現腹脹等不適需調整攝入量。
糖尿病患者一般可以適量吃番茄或西紅柿。 番茄和西紅柿屬于同一種食物,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膳食纖維和番茄紅素等營養(yǎng)成分,升糖指數較低,對血糖影響較小。糖尿病患者適量食用有助于補充營養(yǎng),增強抗氧化能力。建議選擇新鮮成熟的番茄,避免添加糖分的番茄醬或加工制品。食用時可將番茄作為蔬菜搭配主食,或作為加餐食用,每次攝入量控制在100-150克為宜。 糖尿病患者需注意監(jiān)測血糖變化,若食用后出現血糖波動明顯,應減少攝入量或咨詢醫(yī)生調整飲食方案。日常飲食應保持均衡,控制總熱量攝入,配合適當運動維持血糖穩(wěn)定。
糖尿病小腿出現色斑可能與血糖控制不佳、局部血液循環(huán)障礙、皮膚感染等因素有關。 長期高血糖會導致微血管病變,影響皮膚組織的血液供應和營養(yǎng)代謝,進而引發(fā)色素沉著。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容易發(fā)生動脈硬化,血液循環(huán)不暢時,局部皮膚可能出現淤血性色素沉著。皮膚感染如真菌感染或細菌感染也可能導致炎癥后色素沉著,糖尿病患者由于免疫力下降更容易發(fā)生這類感染。糖尿病小腿色斑通常表現為褐色或暗紅色的斑片,可能伴有皮膚干燥、瘙癢等癥狀。 建議糖尿病患者定期監(jiān)測血糖,保持皮膚清潔干燥,避免抓撓皮膚,出現色斑應及時就醫(yī)檢查。
糖尿病患者一般可以適量食用銀耳。銀耳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和多種微量元素,對血糖影響較小。 銀耳中的膳食纖維有助于延緩糖分吸收,避免餐后血糖快速升高。其含有的銀耳多糖可能對調節(jié)免疫功能有一定幫助。銀耳屬于低升糖指數食物,烹飪時不加糖的情況下,對血糖控制較為友好。建議選擇清燉或涼拌的烹飪方式,避免添加冰糖、蜂蜜等高糖配料。銀耳中的膠質成分還能促進胃腸蠕動,改善便秘情況。 部分胃腸功能較弱的糖尿病患者過量食用可能出現腹脹等不適。對銀耳過敏者應避免食用。市售的即食銀耳羹等加工產品可能含有添加糖分,需仔細查看成分表。銀耳浸泡時間過長或儲存不當可能產生米酵菌酸毒素,需注意食品安全。 糖尿病患者可將銀耳作為膳食搭配的一部分,建議每次食用量控制在10-15克干品為宜,并監(jiān)測餐后血糖變化。
糖尿病壞疽的治療通常需要綜合醫(yī)療干預與日常護理,包括控制血糖、改善血液循環(huán)和預防感染等措施。 糖尿病壞疽可能與長期血糖控制不佳、周圍血管病變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足部潰瘍、皮膚發(fā)黑、疼痛等癥狀。治療上需先通過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如二甲雙胍片、格列美脲片、阿卡波糖片等穩(wěn)定血糖水平。同時需進行清創(chuàng)處理,必要時使用抗生素如頭孢呋辛酯片、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片控制感染。對于嚴重缺血患者,可能需血管介入手術或截肢術以阻止壞死擴散。日常需嚴格監(jiān)測血糖,保持患處清潔干燥,避免外傷。 患者應穿著寬松透氣的鞋襪,定期檢查足部皮膚,出現破損及時就醫(y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