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人女性乳腺癌發(fā)病的年齡分布與我國女性有很大不同,前者約百分之二十五的病人發(fā)病年齡<50歲,百分之六的病人<40歲。而我國沈陽地區(qū)2005年的統計表明,約百分之五十一的病人發(fā)病年齡<50歲,百分之十一的病人<40歲。還有很多資料也都說明我國乳腺癌患者中的年輕和中青年病人比例明顯大于歐美地區(qū)。
這篇文章總結了所有以前發(fā)表的英文文獻里,關于乳癌治療后懷孕及哺乳,治療導致的閉經及卵巢早衰,生育功能和卵巢功能保護的相關研究結果,采取問答的方式寫成。
1、有無證據說明乳癌治療后懷孕對疾病的復發(fā)轉移生存有影響?
以往認為乳癌后懷孕對疾病康復不利。那時的觀點是:懷孕時,組織暴露在高水平的卵巢雌孕激素的刺激之下,故建議乳癌病人不要懷孕。
但是,現代循證醫(yī)學的資料表明,乳癌后懷孕并不增加復發(fā)的風險,可能甚至還有保護作用。在幾個病例對照的回顧性研究中,按相同的年齡,病期分組比較,懷孕組比不懷孕組總體生存期長。一個薈萃分析,把類似14個這樣的研究匯總發(fā)現,1244個乳癌后懷孕的病人與18145個不懷孕的病人相比,懷孕組死亡的風險降低了百分之四十一。有人認為其中原因之一是,選擇的研究病人可能有“偏差”。因為乳癌后懷孕的女性是“相對健康的母親”,因此預后好。有實驗研究發(fā)現,在體外,以懷孕狀態(tài)時的高濃度雌孕激素可以誘導內分泌反應型的乳癌細胞死亡。另外,胎兒抗原假說提示,在懷孕時,母體的免疫系統被激活激發(fā),可以對抗乳腺癌細胞。懷孕對乳腺癌的真正的影響還需要設計嚴謹的前瞻性研究數據來說明。
盡管近來更多的證據說明乳癌后懷孕并不增加復發(fā)的風險,但研究發(fā)現乳癌后真正懷孕并且生育的女性并不多,只占百分之三到十五。原因可能是:治療引起的不育;恐懼復發(fā);缺乏咨詢指導;以及病人自己選擇不生育。因此,對希望生育的乳腺癌患者,提供合理的醫(yī)學咨詢和心理社會援助是非常必要的。
2、乳腺癌的輔助治療會損害卵巢的功能嗎?
卵巢功能在35歲左右,開始加速下降。青春期時有30萬個卵泡,但35歲時,已減少到只有2萬5千個卵泡。
化療對卵巢功能和生育有明確的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化療可以引起一過性閉經或者永久性閉經?;熕幬飳β殉驳亩拘砸原h(huán)磷酰胺最大,此外閉經與否和病人的年齡高度相關。30歲以下者,幾乎沒有閉經的。30-35歲者,閉經的機會小于百分之十。而大于40歲的病人,百分之三十到八十,甚至百分之九十會發(fā)生閉經。
年輕的乳癌病人多在化療結束6-12個月內恢復月經。這是因為發(fā)育中的卵泡被化療藥破壞,新的卵泡從始基卵泡池生長需要時間。
他莫昔芬對卵巢功能的影響尚無定論。
放療對卵巢的毒性極小,只有很少的射線在放療時能達到盆腔。
3、輔助治療會影響胎兒嗎?
病人關心的一個主要問題是乳腺癌的化療藥物是否有潛在的致畸作用?還很少有乳癌治療后懷孕出生嬰兒的健康狀況的研究??傮w看,下一代的健康狀態(tài)和普通人群相比并無更多風險。但乳癌合作組的一組5752個乳癌后懷孕病例的研究發(fā)現,選擇流產的比例很高,達百分之二十到四十四,這可能反應了病人和醫(yī)生對乳癌后懷孕安全性的擔心。我復習國內最近報告的2組卵巢癌輔助化療后懷孕生育的臨床研究,40多例病人生育健康嬰兒,只有一例懷孕中期發(fā)現畸形而引產。
4、有哪些可行的方法可以保護生育功能?
最有效可行的方法是胚胎凍存。這需要將化療推遲2-3周進行。通常在乳癌手術后2-3周即可開始全身化療。但是用藥物刺激卵巢然后獲取卵子通常需要2-3周時間。因此應該在乳癌手術前或者術后即刻把病人推薦給婦產生殖專業(yè)醫(yī)生,以避免化療的延遲。這實際上是運用“試管嬰兒”技術。目前用試管嬰兒技術全世界已經誕生了400萬嬰兒。待乳癌全身治療結束,將胚胎植入子宮,完成孕育。在我國,這對30歲以上,已有配偶的病人比較合適。對無配偶者,國外建議可以借用精子庫的精子體外受精,然后凍存胚胎。
也可以考慮只是凍存卵子或者卵巢組織。但這些尚屬實驗性的技術,前者報告成功誕生嬰兒500多例,后者報告100例。我國也有幾家大的生殖中心正在開展這方面的試嘗。
5、用GnRH的類似物可以減輕化療引起的卵巢功能損害嗎?
GnRH是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是下丘腦分泌作用于垂體一種激素。已經有3種該激素的類似物藥物在臨床應用。在乳癌病人應用后,可以導致閉經,停藥后月經恢復,故相當于用藥物“切除卵巢”。早就有研究關注,在化療期間用這類藥物是否可保護卵巢。最近,在2011年7月的美國醫(yī)學會雜志(JAMA),意大利學者發(fā)表的多中心臨床研究表明,應用GnRH類似物,可以使乳癌化療導致的閉經比例顯著減少。因此這個答案最新的結論是趨向肯定的。國內也有越來越多的乳腺癌中心開始對年輕乳癌病人化療時合用GnRH類似物保護卵巢功能。
6、乳癌后需等多長時間懷孕合適?
對于低復發(fā)風險的病人,2年內就懷孕生產的,預后似乎并未受影響。但比較公認的觀點是乳癌治療2年后懷孕比較穩(wěn)妥,因為復發(fā)的高風險期已經渡過?;熃Y束6個月后,內分泌治療結束3-6個月后才可懷孕,比較安全。
7、乳癌后病人能母乳喂養(yǎng)嗎?
母乳喂養(yǎng)是當今首選推薦的喂養(yǎng)方法。但是目前還缺乏乳癌后病人母乳喂養(yǎng)和非母乳喂養(yǎng)的比較研究。有資料顯示有百分之三十的乳癌后病人可以成功泌乳,預后也沒有影響。母乳喂養(yǎng)的可操作性對乳癌后病人也是個挑戰(zhàn)。如單側乳房哺乳乳量是否充足,但大多數的調查發(fā)現母親們用母乳喂養(yǎng)的積極性很高。已有研究發(fā)現保乳后乳房放療的病人,自己報告母乳喂養(yǎng)的成功率很高。醫(yī)生在這個階段不要打擊病人母乳喂養(yǎng)的積極性,而是要提醒病人不要亂用藥物,以免經乳汁影響嬰兒
對年輕乳癌病人的個體化治療,以適應病人、家庭和疾病的各方面綜合需要和考慮,對乳癌專業(yè)醫(yī)師是個挑戰(zhàn)。多學科合作也日益重要。上述的觀點來源于以往的回顧性研究,數據可能不夠完善。研究中也沒有分別激素受體陽性和陰性的病人群。目前關于乳癌后懷孕的安全性還沒有最終的肯定的答案。這也是國際乳癌協作組正在開展前瞻性臨床研究要回答的問題。我認為,我國年輕乳癌患者比例高,不久的將來,年輕乳癌患者可能更多是獨生女,因此,乳癌后生育問題應該被及早研究和更加關注。
早期乳腺癌患者通常需要根據病情決定是否進行骨掃描。 骨掃描主要用于評估乳腺癌是否發(fā)生骨轉移,對于早期乳腺癌患者,若腫瘤較小且未發(fā)現淋巴結轉移,骨轉移概率較低,可能無須常規(guī)進行骨掃描。此時醫(yī)生會根據臨床分期、病理類型等綜合判斷,若存在高危因素如腫瘤體積大、分級高或激素受體陰性等,可能建議檢查以排除隱匿性轉移。 若患者已出現骨痛、堿性磷酸酶升高等可疑癥狀,或影像學檢查提示異常,則需通過骨掃描明確是否存在骨轉移。對于分期較晚或復發(fā)風險高的患者,即使無癥狀也可能需要定期監(jiān)測,以便早期發(fā)現轉移灶并干預。 建議患者遵醫(yī)囑完善檢查,同時保持均衡飲食和適度運動,增強骨骼健康。
乳腺癌患者一般可以食用南瓜,但需根據個體情況調整食用量。 南瓜富含β-胡蘿卜素、維生素C和膳食纖維,有助于增強免疫力和促進消化。其低升糖指數特性對血糖影響較小,適合乳腺癌患者作為日常膳食的一部分。南瓜中的植物化學物質可能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但尚無明確證據表明其直接影響乳腺癌病情。烹飪時建議選擇蒸煮或燉湯方式,避免高油高糖的加工方法。 部分接受化療的患者可能出現胃腸功能減弱,過量食用南瓜可能導致腹脹。合并糖尿病患者需注意控制攝入量,避免影響血糖穩(wěn)定。對南瓜過敏或存在特定飲食限制的患者應避免食用。 乳腺癌患者日常飲食應保持均衡,可咨詢營養(yǎng)師制定個性化食譜,并定期監(jiān)測營養(yǎng)狀況。
乳腺癌患者一般可以使用苯氧乙醇,但需在醫(yī)生指導下評估個體情況。苯氧乙醇是一種常見的防腐劑,廣泛用于化妝品、藥品及個人護理產品中,其安全性在常規(guī)劑量下已得到驗證。 對于皮膚完整的乳腺癌患者,局部使用含苯氧乙醇的產品通常不會造成顯著影響。該成分主要通過皮膚代謝,全身吸收量極低,且無明確證據表明其會干擾內分泌或刺激腫瘤進展。但若患者存在皮膚破損、過敏體質或正在接受放療、靶向治療等特殊治療時,需謹慎使用。部分化療藥物可能增加皮膚敏感性,此時接觸防腐劑可能誘發(fā)接觸性皮炎。 建議乳腺癌患者選擇無刺激性成分的護膚品,使用新產品前可在小范圍皮膚測試,并咨詢主治醫(yī)師關于成分安全性的評估。
乳腺癌患者不建議使用活血化瘀的膏藥。 乳腺癌屬于激素依賴性病變,部分類型腫瘤可能對雌激素敏感。活血化瘀類膏藥可能含有紅花、桃仁等成分,這類藥物可能通過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增加腫瘤擴散風險。臨床觀察顯示,腫瘤病灶周圍血管生成活躍,過度刺激可能加速癌細胞轉移。對于術后淋巴水腫患者,盲目使用活血藥物可能加重組織液滲出。 部分患者因骨轉移出現疼痛時,可能誤以為貼敷膏藥可緩解癥狀。但腫瘤骨破壞屬于病理性改變,傳統膏藥無法抑制癌細胞增殖,反而可能掩蓋病情進展。若需鎮(zhèn)痛應遵醫(yī)囑使用雙氯芬酸鈉凝膠或氟比洛芬貼劑等非甾體抗炎藥,并配合放療等規(guī)范治療。 乳腺癌患者出現疼痛或腫脹時應優(yōu)先就診腫瘤科,由醫(yī)生評估后制定個體化方案。日常避免對患側肢體進行按摩、熱敷等可能促進血液循環(huán)的操作。
乳腺癌保乳術后所有患者均需放療,改良根治術后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需放療。 保乳術后放療是標準治療的一部分,可降低局部復發(fā)概率。改良根治術后放療主要針對腫瘤直徑超過5厘米、腋窩淋巴結轉移超過3枚、切緣陽性等高危因素患者。這些因素可能增加腫瘤殘留或轉移風險,放療能有效清除潛在癌細胞。部分年輕患者或存在脈管癌栓等特殊情況的改良根治術患者,即使不符合上述標準也可能需要個體化評估后接受放療。 術后患者應保持傷口清潔干燥,避免劇烈運動,遵醫(yī)囑定期復查并完成放療計劃。
乳腺癌患者一般可以適量吃香瓜。香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和水分,有助于補充營養(yǎng)和促進消化。 香瓜屬于低糖水果,升糖指數較低,適合乳腺癌患者作為日常水果選擇。其含有的維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可能對增強免疫力有一定幫助。香瓜中的膳食纖維有助于改善胃腸功能,緩解化療可能引起的便秘問題。食用時建議選擇成熟新鮮的香瓜,去皮后切成小塊食用更易消化。 部分接受靶向治療或化療的患者可能出現口腔黏膜炎,此時食用香瓜可能刺激黏膜產生不適。個別患者對瓜類水果過敏,食用后可能出現皮疹或消化道癥狀。正在服用特定抗腫瘤藥物的患者需注意香瓜可能與藥物產生相互作用,影響藥效。 乳腺癌患者飲食應保持多樣化,香瓜可作為水果選擇之一,但需根據治療階段和個體情況調整食用量。治療期間出現任何不適應及時咨詢主治醫(yī)師。
乳腺癌患者一般可以適量食用醋和醬油,但需注意飲食均衡與個體耐受性。 醋和醬油作為常見調味品,乳腺癌患者適量食用通常不會直接影響病情。醋含有少量有機酸,可能幫助促進食欲,但胃酸分泌過多者需控制攝入量。醬油含鹽量較高,每日攝入量建議控制在5克以內,高血壓或水腫患者更需嚴格限制。治療期間若出現胃腸功能紊亂,應減少刺激性調味品使用。 極少數患者對大豆類制品過敏或存在雌激素敏感問題,需避免含大豆成分的醬油。術后傷口未愈合時,高鹽飲食可能影響組織修復,此時需調整醬油用量。放療期間部分患者可能出現味覺改變,可根據耐受性調整調味品選擇。 日常飲食應保證優(yōu)質蛋白和新鮮蔬菜水果攝入,避免高脂高糖食物。治療期間出現消化不適或異常癥狀時,建議及時向營養(yǎng)科醫(yī)生咨詢個性化飲食方案。
乳腺癌化療常用藥物包括多西他賽注射液、注射用鹽酸表柔比星、卡培他濱片等。 多西他賽注射液屬于紫杉醇類抗腫瘤藥,通過干擾微管功能抑制癌細胞分裂,適用于局部晚期或轉移性乳腺癌。注射用鹽酸表柔比星為蒽環(huán)類抗生素,可嵌入DNA雙鏈阻斷復制,常用于新輔助化療和術后輔助治療??ㄅ嗨麨I片是口服氟尿嘧啶前體藥物,在腫瘤組織內轉化為活性成分抑制胸苷酸合成酶,主要治療對蒽環(huán)類耐藥的患者。其他常用方案還包括環(huán)磷酰胺聯合多柔比星等組合用藥,具體需根據分子分型、分期及耐受性制定個體化方案。 化療期間應保持高蛋白飲食,定期監(jiān)測血常規(guī)和肝腎功能,出現骨髓抑制或消化道反應需及時就醫(yī)調整用藥。
乳腺癌化療后淋巴水腫可通過手法引流、壓力治療、功能鍛煉、皮膚護理、藥物治療等方式改善。淋巴水腫通常由淋巴系統損傷、炎癥反應、組織纖維化、感染風險增加、體重管理不當等因素引起。 一、手法引流 手法淋巴引流是一種輕柔的按摩技術,通過促進淋巴液向正常淋巴結區(qū)域流動來減輕水腫。操作時需由專業(yè)康復師沿淋巴管走向進行規(guī)律按壓,避免直接按壓腫脹區(qū)域。該方法可幫助改善早期輕度水腫,但需配合穿戴壓力袖套以維持效果。每日治療時間控制在30-40分鐘,治療周期通常需要持續(xù)數周。 二、壓力治療 壓力治療包括彈性繃帶包扎和壓力衣穿戴兩種形式,通過梯度壓力促進淋巴回流。壓力衣需根據肢體尺寸定制,白天持續(xù)穿戴8-12小時,夜間可去除。對于重度水腫患者,需先采用多層低彈性繃帶進行消腫治療,待周徑減少后再改用壓力衣。治療期間需定期評估皮膚狀況,防止壓力過大導致血液循環(huán)障礙。 三、功能鍛煉 低強度漸進式運動有助于增強肌肉泵作用,促進淋巴液回流。推薦進行上肢抬舉、握拳、肩關節(jié)環(huán)繞等動作,每組10-15次,每日2-3組。水中運動因具有浮力和靜水壓雙重效果尤為適宜,水溫宜保持在30-33攝氏度。鍛煉時應避免肢體過度疲勞,運動前后需配合手法引流以提升效果。 四、皮膚護理 淋巴水腫患者皮膚屏障功能受損,需每日用pH值5.5的溫和清潔劑清洗,清洗后立即涂抹含尿素或乳酸的保濕劑。特別注意指蹼、肘窩等皺褶部位的護理,預防真菌感染。出現皮膚破損時應使用無菌敷料覆蓋,避免使用含酒精的消毒劑。日常需防護患肢避免蚊蟲叮咬、日曬和極端溫度刺激。 五、藥物治療 對于合并急性炎癥的淋巴水腫,可遵醫(yī)囑短期使用地奧司明片改善微循環(huán),或草木犀流浸液片減輕組織水腫。繼發(fā)感染時需根據藥敏結果選擇抗生素,如頭孢呋辛酯片或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片。嚴重纖維化病例可考慮局部注射曲安奈德注射液,但需警惕皮膚萎縮等副作用。所有藥物使用均需在醫(yī)生指導下進行。 乳腺癌術后淋巴水腫需長期綜合管理,患者應保持患肢高于心臟水平休息,睡眠時用枕頭墊高上肢。飲食上控制鈉鹽攝入,每日不超過5克,適當增加優(yōu)質蛋白和維生素B族攝入。避免患肢測量血壓、抽血或注射,乘坐飛機時需全程穿戴壓力袖套。定期隨訪監(jiān)測水腫程度,記錄肢體周徑變化,發(fā)現紅腫熱痛等感染征象需立即就醫(yī)。通過持續(xù)規(guī)范的康復管理,多數患者可獲得癥狀顯著改善。
長期不洗胸罩不會直接導致乳腺癌,但可能增加皮膚感染風險。 乳腺癌的發(fā)生與遺傳、激素水平、環(huán)境因素等密切相關,而胸罩清潔問題主要影響皮膚健康。汗液、皮脂在胸罩上長期積累可能滋生細菌或真菌,引發(fā)毛囊炎、濕疹等皮膚問題,表現為瘙癢、紅腫或皮疹。若反復抓撓導致皮膚屏障受損,可能加重局部炎癥反應,但這類炎癥與乳腺組織并無直接解剖關聯。 真正與乳腺癌相關的高危因素包括BRCA基因突變、雌激素長期暴露、肥胖或電離輻射接觸等。臨床數據顯示,乳腺疾病患者中因內衣衛(wèi)生問題直接致癌的案例極其罕見。日常選擇透氣棉質胸罩并定期更換,更多是為了預防皮膚不適而非防癌。 建議每1-2天更換清洗胸罩,經期或出汗較多時需增加更換頻率,同時注意觀察乳房皮膚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