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主要通過性接觸傳播、血液傳播和母嬰傳播三種途徑傳染。艾滋病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陰道分泌物、乳汁等體液中,可通過破損的皮膚或黏膜進入人體。
無保護措施的性行為是艾滋病最主要的傳播途徑。艾滋病病毒可通過陰道性交、肛交和口交傳播,其中肛交的風險最高。病毒存在于精液、陰道分泌物中,當性行為導致黏膜破損時,病毒更易進入人體。使用安全套可有效降低感染風險。
輸入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共用注射器吸毒,使用未經消毒的醫(yī)療器械等都可能傳播艾滋病病毒。紋身、穿耳洞等有創(chuàng)操作如果器械消毒不徹底也存在感染風險。醫(yī)務人員在職業(yè)暴露中如被污染的針頭刺傷也可能感染。
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婦可能在懷孕、分娩或哺乳過程中將病毒傳給胎兒或嬰兒。未經干預的情況下,母嬰傳播概率較高。通過規(guī)范的抗病毒治療、剖宮產和避免母乳喂養(yǎng)等措施,可將傳播風險降至較低水平。
雖然唾液、汗液、淚液等體液中病毒含量極低,理論上不會造成傳播,但如果這些體液中含有血液且接觸破損皮膚或黏膜,仍存在感染可能。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接觸如握手、擁抱、共用餐具等不會傳播艾滋病病毒。
預防艾滋病傳播需要采取綜合措施。堅持使用安全套,避免共用注射器,確保醫(yī)療操作安全,感染病毒的孕婦及時接受抗病毒治療。同時要消除對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視,為他們提供必要的醫(yī)療和社會支持。
艾滋病雖然無法治愈,但通過規(guī)范的抗病毒治療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目前已有多種抗艾滋病病毒藥物,如齊多夫定片、拉米夫定片、依非韋倫片、洛匹那韋利托那韋片和多替拉韋鈉片等,在醫(yī)生指導下規(guī)范用藥可顯著延長患者壽命。預防艾滋病的關鍵在于了解傳播途徑并采取有效防護措施,同時要正確認識艾滋病,既不恐慌也不輕視,科學防治才能有效控制疫情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