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也是較常見的一種,那么,2型糖尿病有什么危害呢?應該如何治療呢?
2型糖尿病有五危害
1、對腎臟有危害,由于高血糖、高血壓及高血脂,腎小球微循環(huán)濾過壓異常升高,促進糖尿腎病發(fā)生和發(fā)展,早期表現為蛋白尿、浮腫,晚期發(fā)生腎功能衰竭,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2、不積極治療會很容易引起酮癥酸中毒,患者多有心、肝、腎臟史,或休克、有感染、缺氧、飲酒、大量服用降糖靈史,癥狀不特異,死亡率高。
3、其危害包括急性并發(fā)癥、尿病合并感染,其發(fā)病率高,兩者互為因果,必須兼治,常見感染包括呼吸道感染和、系感染和皮膚感染。
4、容易合并高滲綜合癥,多發(fā)生于中老年,半數無糖尿病史,臨床表現包括脫水嚴重,有時可因偏癱、昏迷等臨床表現而被誤診為腦血管意外,死亡率高達50%。
5、糖尿病眼病。如果不注意控制血糖,還會有可能造成患者雙目失明,腎衰竭導致尿毒癥出現,糖尿病足導致糖尿病患者肢體殘疾,這些都是2型糖尿病的危害。
二型糖尿病如何治療?
所謂二型糖尿病,是一種因胰島素不足、或者是有分泌缺陷、或者是伴有或不伴有胰島素抵抗而導致慢性高血糖的代謝疾病,二型糖尿病的治療藥物也是根據這些原理等來治療二型糖尿病的。常見的二型糖尿病的治療藥物主要有以下幾種:
胰島素:胰島素治療糖尿病是最常見的一中,它可以減少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改善糖友的生活質量和延長病人的生命。在飲食、運動治療、口服降糖藥治療失敗或病程長,有嚴重并發(fā)癥或者是在空腹血糖較高時二型糖尿病患者需要使用胰島素進行治療。
磺脲類藥物:它是糖尿病治療使用的主要口服降糖藥物,是通過與β-細胞表面特異受體的相互作用刺激胰島素分泌而起作用的,使用時二型糖尿病患者應注意先從小劑量開始,餐前30分鐘服用,此類藥物的主要不良反應是低血糖,所有二型糖尿病患者朋友們在使用時應注意預防。
雙胍類藥物:多用于肥胖的二型糖尿病患者,可做為一線藥物,并能降低體重,與磺脲類藥物分用,可明顯改善血糖控制和代謝異常,并能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用量,雙胍類藥物在單獨使用時不引起低血糖。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可以通過發(fā)病機制、發(fā)病年齡、癥狀特點等方面進行區(qū)分。 1型糖尿病多與自身免疫損傷有關,常見于青少年,起病急且癥狀明顯,患者通常體型偏瘦,需要依賴胰島素治療。2型糖尿病主要與胰島素抵抗和胰島功能減退有關,多見于中老年人,起病隱匿且癥狀較輕,患者多伴有超重或肥胖,早期可通過口服降糖藥控制。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細胞受損嚴重,胰島素分泌絕對不足,容易出現酮癥酸中毒。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素分泌相對不足或作用減弱,較少發(fā)生酮癥酸中毒,但易出現高滲性昏迷。 建議糖尿病患者定期監(jiān)測血糖,遵醫(yī)囑規(guī)范治療,同時注意控制飲食和適當運動。
干細胞治療目前不能完全治愈2型糖尿病,但可能幫助改善部分患者的血糖控制。該療法仍處于臨床研究階段,其長期安全性和適用范圍需進一步驗證。 2型糖尿病是一種以胰島素抵抗和胰島β細胞功能缺陷為特征的慢性代謝性疾病。干細胞治療主要通過移植具有分化潛能的細胞,促進胰島β細胞再生或改善胰島素敏感性。部分臨床試驗顯示,干細胞可能幫助降低血糖水平、減少胰島素用量,但個體差異較大。目前該技術存在植入細胞存活率不穩(wěn)定、免疫排斥風險等問題,且無法逆轉已發(fā)生的血管和神經并發(fā)癥。 患者應優(yōu)先通過飲食控制、規(guī)律運動和規(guī)范用藥管理血糖,干細胞治療需在專業(yè)醫(yī)師評估下謹慎選擇。
2型糖尿病患者可通過控制碳水化合物攝入、選擇低升糖指數食物、增加膳食纖維等方式調整飲食。 控制碳水化合物攝入是管理血糖的關鍵,建議選擇全谷物、糙米等復合碳水化合物,避免精制糖和精制谷物。低升糖指數食物如豆類、非淀粉類蔬菜、部分水果能緩慢釋放葡萄糖,有助于穩(wěn)定餐后血糖。膳食纖維可延緩糖分吸收,推薦每日攝入25-30克,來源包括西藍花、燕麥、奇亞籽等。蛋白質應選擇優(yōu)質蛋白如魚類、禽肉、豆制品,脂肪以不飽和脂肪酸為主,如橄欖油、堅果。需限制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減少紅肉、黃油攝入。合理安排餐次,少量多餐有助于避免血糖大幅波動。 日常注意監(jiān)測血糖變化,避免飲酒和高鹽食品,保持規(guī)律運動配合飲食控制。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在病因、發(fā)病年齡、癥狀表現及治療方式上存在明顯差異。 1型糖尿病屬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胰島β細胞被破壞導致胰島素絕對缺乏,多見于青少年,起病急驟,典型癥狀為多飲多尿、體重驟降,需終身依賴胰島素注射治療。2型糖尿病主要與胰島素抵抗和相對分泌不足有關,中老年肥胖者高發(fā),起病隱匿,早期可能僅表現為疲勞或傷口愈合緩慢,可通過口服降糖藥聯合生活方式干預控制。1型患者易出現酮癥酸中毒等急性并發(fā)癥,2型患者更易并發(fā)心腦血管疾病及周圍神經病變。 日常需定期監(jiān)測血糖,1型患者需規(guī)范注射胰島素并預防低血糖,2型患者應控制體重并減少精制碳水攝入。
2型糖尿病患者可遵醫(yī)囑使用鹽酸二甲雙胍片、格列美脲片、阿卡波糖片等藥物控制血糖。 鹽酸二甲雙胍片通過抑制肝糖原輸出和改善外周胰島素抵抗發(fā)揮作用,適用于肥胖型糖尿病患者。格列美脲片屬于磺脲類促泌劑,可刺激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但需警惕低血糖風險。阿卡波糖片能延緩碳水化合物在腸道的吸收,尤其適合以餐后血糖升高為主的患者。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聯合用藥,如基礎胰島素與口服降糖藥配合使用。這些藥物均需根據個體胰島功能、并發(fā)癥情況及肝腎功能調整方案,不可自行更換或停藥。 用藥期間應定期監(jiān)測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水平,配合低糖飲食與適量運動,出現心悸、出汗等低血糖癥狀時及時就醫(yī)。
2型糖尿病治療需避免過度依賴藥物、忽視飲食控制和誤信偏方等常見誤區(qū)。 過度依賴藥物是2型糖尿病治療中的典型誤區(qū)。部分患者認為服用降糖藥后無須控制飲食,導致血糖波動加劇。實際上,二甲雙胍片、格列美脲片等藥物需配合飲食干預才能發(fā)揮最佳效果。忽視血糖監(jiān)測同樣危險,患者可能因無癥狀而擅自停藥,引發(fā)視網膜病變等并發(fā)癥。另一個誤區(qū)是盲目采用極端飲食法,如完全戒斷主食可能導致低血糖反應,合理控制碳水化合物攝入量才是關鍵。部分患者輕信中藥偏方替代正規(guī)治療,可能延誤病情并加重肝腎負擔。 患者應定期監(jiān)測血糖,在醫(yī)生指導下調整用藥方案并保持均衡飲食。
2型糖尿病患者可通過有氧運動、抗阻訓練、柔韌性練習等方式合理控制血糖。 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騎自行車等能有效提高胰島素敏感性,建議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運動時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50-70%??棺栌柧毴鐝椓Ь毩暋⑵餍涤柧毧稍黾蛹∪饬?,每周建議2-3次,注意選擇適合自身負荷的重量。柔韌性練習如瑜伽、太極有助于改善關節(jié)活動度,可每天進行10-15分鐘。運動前需監(jiān)測血糖,低于5.6mmol/L應補充碳水化合物,高于16.7mmol/L則暫緩運動。運動中攜帶糖果預防低血糖,穿著透氣吸汗的運動鞋襪。運動時間建議安排在餐后1-2小時,避免胰島素作用高峰時段。合并視網膜病變者應避免劇烈跳躍,周圍神經病變患者需特別注意足部保護。 運動前后做好血糖監(jiān)測,保持規(guī)律作息和均衡飲食,出現頭暈、心慌等不適立即停止運動并及時就醫(yī)。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主要區(qū)別在于發(fā)病機制、年齡分布及治療方式。1型糖尿病多為自身免疫導致胰島β細胞破壞,常見于青少年;2型糖尿病主要與胰島素抵抗和分泌不足相關,多見于中老年。 1型糖尿病通常起病急驟,患者依賴外源性胰島素維持生命,可能伴隨酮癥酸中毒等急性并發(fā)癥。其發(fā)病與遺傳易感性及環(huán)境觸發(fā)因素有關,需終身使用胰島素類似物如門冬胰島素注射液、甘精胰島素注射液等。2型糖尿病起病隱匿,早期可通過口服降糖藥如二甲雙胍片、格列美脲片控制,后期可能需聯合胰島素治療。肥胖、缺乏運動是該類型重要誘因,常合并高血壓、高脂血癥等代謝異常。 兩類糖尿病均需嚴格監(jiān)測血糖,但1型患者更需關注胰島素劑量與進食量匹配。2型患者應側重生活方式干預,包括控制總熱量攝入和規(guī)律有氧運動。無論哪種類型,長期血糖管理不當均可能導致視網膜病變、腎病等慢性并發(fā)癥。建議定期進行糖化血紅蛋白檢測和并發(fā)癥篩查,在醫(yī)生指導下制定個性化控糖方案。
2型糖尿病的中醫(yī)治療方法包括中藥調理、針灸治療和飲食運動干預。 中藥調理是中醫(yī)辨證論治的核心手段,常用方劑有消渴方、六味地黃丸和玉女煎。消渴方由黃連、天花粉等組成,適用于多飲多食癥狀明顯的患者。六味地黃丸以熟地黃為主藥,針對腎陰虧虛型糖尿病。玉女煎含石膏、知母等成分,適合胃熱熾盛證候。這些方劑需根據患者具體證型由中醫(yī)師調配,不可自行服用。針灸治療常選取足三里、脾俞、胰俞等穴位,通過刺激經絡調節(jié)氣血運行。臨床研究表明,針灸有助于改善胰島素抵抗和調節(jié)血糖水平。治療需由專業(yè)針灸師操作,每周進行數次。 飲食運動干預強調控制總熱量攝入,選擇低升糖指數食物如燕麥、蕎麥等粗糧。適量運動推薦八段錦、太極拳等傳統(tǒng)養(yǎng)生功法,這些運動強度適中且能調和氣血。中醫(yī)認為情志因素與糖尿病密切相關,保持情緒平穩(wěn)對病情控制有幫助。日??娠嬘蒙H~茶、枸杞茶等藥茶輔助降糖,但需監(jiān)測血糖變化。 2型糖尿病的中醫(yī)治療需長期堅持,建議定期復診調整方案并配合現代醫(yī)學監(jiān)測。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在病因、發(fā)病機制、臨床表現及治療方式上存在明顯差異。 1型糖尿病主要由自身免疫反應導致胰島β細胞破壞,胰島素絕對缺乏引起,常見于青少年,起病急驟,典型癥狀包括多飲多尿、體重驟降和酮癥酸中毒傾向。2型糖尿病則與胰島素抵抗伴相對分泌不足相關,多見于中老年群體,起病隱匿,早期常無癥狀,多數患者伴隨超重或代謝綜合征表現。1型患者需終身依賴胰島素注射治療,而2型可通過口服降糖藥、生活方式干預控制,部分進展期患者需聯合胰島素治療。 日常需根據分型制定個性化血糖監(jiān)測和飲食運動方案,建議定期復查糖化血紅蛋白和并發(fā)癥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