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起產后婦女的警鐘“產后痛”
我們經常聽老一輩說道:要做好月子才不落產后病。其中,產后身痛是眾多產后病中的一種,這個病多因新產后出血、多汗、過早勞累而致氣血耗傷,元氣受損,百節(jié)空虛,筋骨受累;或產婦所在的屋子寒涼,感受寒邪;或產婦不小心受風或者受寒等原因引起。
臨床可分為氣血虛弱、風寒阻滯、瘀血阻絡、腎虛四型,可分別予黃芪桂枝五物湯、獨活寄生湯、身痛逐瘀湯、右歸飲或左歸飲辨證治療。
一、穴位治療
那么對于不懂辨證的產婦來說,還有沒有簡便的方法呢?下面我提供幾種小方法幫你解決。
(一)、敲打三里補氣血——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個強壯身心的要穴,傳統(tǒng)中醫(yī)認為,按摩足三里有調節(jié)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的作用。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旁開一橫指。取穴時,由外膝眼向下量4橫指,在腓骨與脛骨之間,由脛骨旁量1橫指,該處即是。一般早晚各敲打300下為宜。
(二)、按揉太溪滋腎陰——此穴位為人體足少陰腎經上的主要穴道之一,對腎虛所致的手腳冰冷能起到滋陰益腎,壯陽強腰,補益精血的功效。
太溪穴位于足內側,內踝后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也就是說在腳的內踝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三)、搓脖驅風風池穴——我們都知道在感冒的時候后脖子是僵硬發(fā)緊又怕風的,而脖子上的風池穴就是主治全身酸痛,具有壯陽益氣,祛風止痛的功效。
人體風池穴位于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穴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以兩手指羅紋面,緊按風池穴部位,用力旋轉按揉幾下,隨后按揉腦后,做72次左右,以有酸脹感為宜。然后用手掌快速搓脖子72下。
二、艾灸治療
另外還有一種方法就是艾灸了,艾灸在臨床應用上已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是一種簡便而有效的外治方法。艾灸具有針、藥所不具備的獨特作用,早在《靈樞·官能》篇就有“針所不為,灸之所宜”的記載?;诎寞煼ǖ娘@著臨床療效,其廣泛應用于臨床各科病癥的治療。無論寒、熱、虛、實證均可使用灸法,故有“灸治百病”之說。
(一)、灸神闕補氣血,通經絡暖五臟——神闕穴,就是肚臍眼,又名臍中,是人體任脈上的要穴。它位于命門穴平行對應的肚臍中,是人體的長壽大穴。經常灸神闕穴,可使人體真氣充盈、精神飽滿、體力充沛、腰肌強壯、面色紅潤、耳聰目明、輕身延年。所以對產后虛弱的產婦來說就等于用了“大補丸”,不但可以加快身體的恢復,子宮的復原,還可以使氣血調和,血脈通暢。
(二)、灸關元固經血,強腰腎補元氣——為保健要穴,為足三陰經、沖、任之會,每天溫灸15分鐘,有強腎壯陽,調補沖脈,任脈之氣作用,從而能加強固攝,制約經血妄行。
關元穴位于臍下三寸處,其作用現(xiàn)代研究證實,可以極大的調理內分泌的失調。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xiàn)”,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
相關文章

1.32萬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