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都知道自己患有直腸息肉,但并不太在意。而實際上,掉以輕心,往往就會出現(xiàn)許多使人悔恨終生的不良后果。直腸息肉,又稱直腸腺瘤,有單發(fā)性和多發(fā)性之分。單發(fā)性直腸息肉多見于2-8歲兒童,極少發(fā)生惡變;多發(fā)性好發(fā)于青壯年,有明顯家族遺傳性,病變范圍廣,易發(fā)生惡變。
此病的主要癥狀是大便表面帶血,及時到醫(yī)院就診治療,因此,重視該病的治療,有助于防止該病的惡變。
①直腸息肉多不單發(fā):經(jīng)常見到直腸息肉病例,往往直腸有息肉時,結腸也有息肉,且以直腸和乙狀結腸結合部居多。因此,對發(fā)現(xiàn)有直腸息肉者,要進一步作纖維結腸鏡檢查,對整個結腸作一個全面的檢查,以確定息肉的范圍及位置。
②活體組織檢查:利用纖維結腸鏡檢查腸道時,要對每處的可疑點,進行活體組織取樣,以便進一步診斷其病變的性質。
③及時徹底的治療:檢查息肉的良惡性,只是對手術方法及其手術范圍具有相關意義,而對患者自身,不管自己的息肉是否為良性,則都要嚴肅對待,要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
④要定期復查:由于其息肉性質的不同,復發(fā)情況以及惡變率的高低均有差別,因此,要定期復查,以便及早了解術后的情況。
中醫(yī)認為,本病的發(fā)生是濕熱下迫大腸,以致腸道氣機不利,經(jīng)絡阻滯,瘀血濁氣凝聚而成。西醫(yī)認為與遺傳有關,或因慢性刺激,如潰瘍性結腸炎、痢疾和血吸蟲病等感染所致。
治宜清熱祛濕,活血祛瘀,軟堅散結為主,適用于治療腸道多發(fā)性息肉,可選用以下方法:
(1)半枝蓮30g,山豆根12g,訶子15g,苡仁15g,白花蛇舌草20g,黃芪30g,白術15g,水煎服。如腹痛加延胡索8g,橘核10g,茴香5g;腹瀉加黃連5g,馬齒莧30g;便血加地榆15g,槐角10g,炒荊芥10g;體虛脾弱加黨參、當歸、懷山藥、麥芽、山楂各10g,雞內(nèi)金(研末服)3g。
(2)紫花地丁15g,蒲公英15g,半邊蓮30g,生地榆9g,白花蛇舌草30g,桃仁9g,石見穿12g,黃藥子12g,炙甘草6g,干蟾皮粉(沖服)3g,水煎服。
(3)烏梅250g(去核,炒成炭),僵蠶250g(微妙),蜂蜜500g,做成蜜丸,每丸重9g。每次9g,每日3次。
飲食上應注意以下兩點:
(1)不宜吃酸、辣、辛等刺激性食物。
(2)少吃油膩食物,多吃含纖維素的水果、蔬菜等。
直腸息肉可能由遺傳因素、慢性炎癥刺激、不良飲食習慣、腸道菌群失衡等原因引起。 1、遺傳因素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
直腸息肉通常不會自行消失,少數(shù)炎性息肉可能隨炎癥消退而縮小,處理方式主要有定期復查、內(nèi)鏡下切除、藥物治療、手術干...
直腸息肉主要分為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四種類型。 1、增生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是最常見的...
直腸息肉可能由遺傳因素、慢性炎癥刺激、不良飲食習慣、腸道菌群失衡等原因引起,可通過內(nèi)鏡下切除、藥物治療、飲食調(diào)整...
內(nèi)鏡下結直腸息肉切除術后仍存在癌變風險,主要與息肉性質、切除完整性、隨訪依從性、遺傳因素有關。 1、息肉性質: ...
直腸息肉可能引起便血、排便習慣改變、腹痛、肛門墜脹感等癥狀,嚴重時可導致腸梗阻或貧血。 1、便血 直腸息肉表面黏...
兒童直腸息肉與肛裂可能由便秘刺激、局部炎癥反應、遺傳因素或先天性發(fā)育異常引起,兩者可通過飲食調(diào)節(jié)、藥物治療、局部...
女性直腸息肉的表現(xiàn)主要有便血、排便習慣改變、黏液便、肛門不適等。 1、便血 便血是直腸息肉最常見的癥狀,血液通常...
直腸息肉多數(shù)情況下無須手術切除,處理方式主要有定期觀察、內(nèi)鏡下切除、藥物治療、手術切除。 1、定期觀察 直徑小于...
直腸息肉多數(shù)情況下癌變概率較低,但腺瘤性息肉存在一定惡變風險。息肉癌變風險主要與病理類型、大小、數(shù)量、生長速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