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乳食積滯可以中醫(yī)按摩來治療
嬰幼兒營養(yǎng)不良是由于攝食不足,或食物不能充分利用,以致能量缺乏,不能維持正常代謝,迫使機體消耗自身的組織,出現(xiàn)體重不增或減輕,生長發(fā)育停滯,脂肪逐漸消失,肌肉萎縮的現(xiàn)象。根據(jù)本病在臨床上以食欲減退,體重減輕、面黃肌瘦、皮毛憔悴甚或遍身骨露、羸瘦如柴等癥狀為主要表現(xiàn),屬于中醫(yī)“疳證”范疇。疳積是疳證和積滯的總稱。積滯與疳證有輕重程度的不同。積滯是指小兒傷于乳食,損傷脾胃,而導致脘腹脹滿,香良安食,納熱或煩躁,夜臥不寐,啼哭不寧,大便惡臭等為不運征的病癥;疳證則又是積滯的進一步發(fā)展,即由于脾胃運化功能不健,氣血無以生化,日久可見患兒形體消瘦,面色蒼白,四肢不溫,毛發(fā)稀枯,精神萎靡,啼聲低微,大便溏泄等癥狀。包括了西醫(yī)學的消化不良、營養(yǎng)不良、某些維生素缺乏癥等疾病。中醫(yī)認為乳食積滯與脾胃虛弱互為因果,即積滯可傷及脾胃,脾胃虛弱又能產生積滯。所以推拿治療時常采用消積導滯、調整脾胃的原則。
1.基本手法
(1)捏脊法:患兒俯臥,醫(yī)者兩手沿脊柱兩旁,以拇指和食指由下而上連續(xù)地挾提患兒肌膚,兩手交替邊捏拿邊向上推進,自尾骶部開始,捏到枕頸部。反復操作10~15次。
(2)分腹陰陽:患兒仰臥,醫(yī)者正面而立,兩手掌平放患兒臍下,以指腹沿肋弓角邊緣或自中脘至臍,向兩側推出,分推200次。
(3)順、逆時針摩脘腹各3分鐘。
(4)點按中脘、天樞穴各1分鐘。
(5)按揉足三里穴1分鐘。
2.隨癥加減
積滯傷脾型 癥見形體消瘦,體重不增,腹部脹滿,飲食不香,精神不振,夜眠不安,大便不調常有惡臭,舌苔厚膩?;臼址ㄔ偌樱孩傺a脾經、揉板門各100~300次。②推四橫紋、運內八卦各100次。
氣血兩虧型 面色黃或白,毛發(fā)枯黃稀疏,骨瘦如柴,精神萎靡或煩躁,睡臥不寧,啼聲低小,四肢不溫,發(fā)育遲緩,腹部凹陷,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臼址ㄔ偌樱孩傺a脾經300次。②推三關100次。③揉外勞宮100次。④掐揉四橫紋100次。
3.推拿療法治療疳積的經驗方
主穴 推補脾土穴7分鐘,推補腎水穴7分鐘,推清板門穴5分鐘,逆運內八卦穴2分鐘,推四橫紋穴4分鐘,揉合谷穴1分鐘,揉小天心穴3分鐘,推上三關穴3分鐘。
配穴 揉外勞宮穴4分鐘,揉二人上馬穴3分鐘,推清天河水穴1分鐘。
- 上一篇:穴位按摩,保護皮膚又排毒
- 下一篇:經常按摩手掌可防治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