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可能對心臟造成什么影響
妊娠期可能對心臟造成的影響主要有心臟負荷增加、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圍產期心肌病、心律失常、原有心臟病加重等。
1、心臟負荷增加
妊娠期間血容量逐漸增加,至妊娠32-34周達到高峰,血容量可比非孕期增加約40%-45%。心排出量從妊娠10周開始增加,至妊娠32-34周達高峰。心率在妊娠晚期每分鐘增加約10-15次。這些生理變化使心臟負荷顯著增加,可能導致心悸、氣短等不適癥狀。對于健康孕婦,心臟通常能夠適應這種變化。
2、妊娠期高血壓疾病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包括妊娠期高血壓、子癇前期和子癇,可能導致心臟后負荷增加。這類疾病與血管內皮功能障礙有關,通常表現(xiàn)為血壓升高、蛋白尿等癥狀。嚴重時可導致左心功能不全、肺水腫等并發(fā)癥。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是孕產婦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3、圍產期心肌病
圍產期心肌病是一種特發(fā)性心肌病,發(fā)生在妊娠最后一個月或產后5個月內。其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等因素有關。臨床表現(xiàn)為心力衰竭癥狀,如呼吸困難、乏力、水腫等。部分患者心臟功能可在6個月內恢復,但也可能遺留永久性心功能損害。
4、心律失常
妊娠期激素水平變化和血流動力學改變可能誘發(fā)心律失常,常見類型包括室性早搏、房性早搏、陣發(fā)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等。多數(shù)心律失常為良性,但嚴重心律失??赡軐е卵鲃恿W不穩(wěn)定。原有心律失常患者在妊娠期癥狀可能加重。
5、原有心臟病加重
患有心臟瓣膜病、先天性心臟病、心肌病等基礎心臟病的孕婦,妊娠期心臟負荷增加可能導致原有疾病惡化。嚴重心臟病患者在妊娠期可能發(fā)生心力衰竭、感染性心內膜炎等嚴重并發(fā)癥。這類患者需要在孕前進行風險評估,妊娠期間密切監(jiān)測。
妊娠期心臟變化需要引起足夠重視。建議孕婦保持規(guī)律作息,避免過度勞累,控制體重合理增長。飲食上注意低鹽、低脂,保證優(yōu)質蛋白攝入。適當進行散步等溫和運動,避免劇烈活動。定期進行產前檢查,監(jiān)測血壓、心率等指標。如出現(xiàn)明顯心悸、呼吸困難、夜間陣發(fā)性呼吸困難等癥狀,應及時就醫(yī)。原有心臟病患者應在心血管科和產科醫(yī)生共同指導下度過妊娠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xiàn)”,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wǎng)頁分享至朋友圈。
相關文章
1.38萬次閱讀
1.75萬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