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性陰道炎和滴蟲性陰道炎可通過分泌物特征、伴隨癥狀及實驗室檢查區(qū)分。主要鑒別依據(jù)有分泌物性狀、氣味差異、外陰瘙癢特點、病原體檢測、pH值測定等。
霉菌性陰道炎分泌物常呈白色凝乳狀或豆腐渣樣,質地稠厚,可能附著于陰道壁。滴蟲性陰道炎分泌物多為黃綠色泡沫狀,稀薄且有流動性,部分患者分泌物量明顯增多。兩種感染均可能導致內褲沾染異常分泌物。
滴蟲性陰道炎分泌物多伴有明顯的腥臭味,尤其在性生活后氣味加重。霉菌性陰道炎通常無特殊氣味或僅有輕微酸味,但合并細菌感染時可能出現(xiàn)異味。氣味辨別需結合其他癥狀綜合判斷。
霉菌感染引起的瘙癢更為劇烈,夜間可能加重,可能伴有外陰灼燒感、排尿疼痛。滴蟲感染瘙癢程度相對較輕,但可能伴隨性交疼痛或下腹不適。兩種疾病均可導致外陰紅腫,霉菌感染可能出現(xiàn)白色膜狀物覆蓋。
陰道分泌物顯微鏡檢查是確診關鍵。霉菌性陰道炎可查見假菌絲或芽生孢子,滴蟲性陰道炎可見活動的滴蟲。必要時可進行分泌物培養(yǎng),滴蟲培養(yǎng)需采用特殊培養(yǎng)基。核酸檢測方法敏感性更高但成本較高。
霉菌性陰道炎陰道pH值通常小于4.5,滴蟲性陰道炎pH值多超過5.0。pH試紙檢測可作為初步篩查手段,但需注意月經(jīng)期、性生活或沖洗后可能影響結果準確性。pH值異常需結合臨床表現(xiàn)判斷。
建議每日用溫水清洗外陰,避免使用刺激性洗劑,選擇棉質透氣內褲并及時更換。治療期間禁止性生活,性伴侶需同步治療以防交叉感染。避免長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類藥物,保持外陰干燥清潔。若癥狀持續(xù)或加重,應及時復查調整治療方案,完成規(guī)定療程以防復發(fā)。飲食宜清淡,限制高糖食物攝入,適量補充含益生菌的發(fā)酵乳制品。